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砖瓦

第三节 砖瓦



                 第三节 砖 瓦
  一、红砖
  1947年 7月,双鸭山矿务局成立,修复了日本人在窑地建的砖窑,组织50多人从事窑业生产,年产手工红砖50万块。1948年扩建到5个土窑,年生产红砖150万块。1956年四方台区新建1座砖厂(现火药厂地址),有方框窑2座,从业人员80人,年产手工红砖 200万块。1958年,在长安屯建设长安砖厂,投资75万元,建立20门轮窑1座,购买 140型制砖机1台及皮带车床、小型钻床等设备,开始使用机器制砖,设计能力为年产机制红砖1 000万块;从业人员150人。1959年年产机制红砖600万块,年盈利2万元。1960年扩大再生产,增加两台35型制砖机,新建厂房 500平方米,年产红砖3 907万块。1965年 7月推广内燃烧砖法成功,一级品率达到80%以上,年盈利9.6万元。1973年有170人从事窑业生产,年产红砖960万块,年上缴利润2.1万元。
  1981年,长安砖厂发动职工,自己研究和试制了砖机离合器、自动切泥机,改装了搅拌机,派人到齐齐哈尔市砖厂学习烧砖经验,20门轮窑日产量由原来的6万块,提高到8万块。1983年6月,市政府又通过投资贷款和补偿贸易等途径筹集207万元资金,对长安砖厂进行技术改造,到1984年底新建36门轮窑1座,10条干燥洞,形成年产红砖3 000万块的人工干燥红砖生产线。1985年年产红砖2 973万块,年产值132万元。
  二、矸石砖
  矸石砖是国家利废项目,主要原料是煤矸石。1969年,国家投资40万元,在矿务局选煤厂矸石山迎头一侧筹建矸石砖厂。职工180人,建成77立方米4孔干燥洞,24门轮窑,年设计生产矸石砖为1 500万块。1969年建厂,1970年试生产。
  1975年,国家根据矸石砖生产的现状,又投资203万元,在原厂址东移50米,建起了1号1次码烧隧道窑,1977年正式投入生产。职工221人,年生产矸石砖315万块,年产值11万元。1978至1980年共生产矸石砖3 280万块,平均每年1 093万块,3年产值95万元,平均每年32万元,3年连续亏损,亏损最高额的1979年达20万元。1981年国家再次投资 201万元,对矸石砖厂部分生产工艺和机械设备进行改造,扩建了2号隧道窑,年设计能力为3 000万块,1983年5月经国家建材工业部验收合格,交付生产。当年生产矸石砖1 031万块,合格率达90%,一级品率达70%,实现年产值56万元,利润1.4万元。1985年,有202人从事矸石砖生产,年产量为1 160万块,年产值78万元。
  三、瓦
  1951年,矿务局在窑地烧粘土瓦,干了2年,由于质量不好,被迫停产。1952年窑地重建1座瓦厂,工人50人,当年生产粘土瓦58万片。1956年在岭东建了东风瓦厂,当年生产粘土瓦10万片。1957年以后,郊区、矿区街道相继办起了小型瓦厂,但因质量不过关,相继下马。1965年水泥厂成立制瓦车间,用沙子、水泥手工操做生产水泥瓦,年产水泥瓦60万片,此外还生产一部分脊瓦。1974年年产水泥瓦150万片。
  1976年12月,市建材局将第二石材厂改建为制瓦厂。由于产品不定型,一直没有正式生产。1980年,市建材局从所属各厂抽调职工166人,自筹资金5万元,买下尖山区红旗街道办事处所属的窑地瓦厂,采用荒山的泥质页岩为原料,研制成平瓦。1981年正式投产,年产80万片,年产值10.7万元,1982至1985年,共生产页岩瓦785万片,平均每年产瓦196万片。1985年,年产页岩瓦335万片,年产值33.9万元,利润0.5万元,页岩瓦被评为市优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