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灰沙石
第四节 灰沙石
第四节 灰沙石
一、白 灰
1969年,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开始建立白灰厂,职工30多人,多属街道妇女。到1975年,街道办白灰厂3个,职工达到100人,年产白灰6 725吨。1976至1980年,平均年产量1万吨左右,最高年产量的1980年生产白灰12 300吨。
1971年,双鸭山矿务局在宝山煤矿建立白灰厂,设有2个白灰窑,平均年产白灰2 000吨,最高年产4 000吨。
二、沙子
60年代末到 70年代初,街道妇女和退休工人开始在安邦河两岸挖河沙,主要是春秋两季,出动四五十人给建筑施工部门装车,平均每人每天挖河沙约8立方米。到1975年,全市街道办的沙场7个,人员增加到200人,春秋挖河沙,冬季打石头,年挖河沙2万立方米。1976到1980年,街道职工共挖河沙12万立方米,平均每年3万立方米。1980年以后,由于多数建筑部门自采河沙,挖河沙数量下降,1985年挖河沙2.5万立方米。 1970至1985年,一些施工单位在滚兔岭、大叶沟一带,自采自用土沙,平均年采土沙3万立方米。
三、石料
1958年2月魏立岭带领8名工人建起了石材厂,开始石料生产。当时主要生产石磨。到1959年下半年,工人达到200人,为矿务局生产发碹石,年产量为6 000立方米。1966年,国家投资50万元,生产出口石料,年出口量150立方米(半成品)。1968年,生产下跌.300人1天只能生产8—9立方米石料,全年生产3 000立方米,企业亏损,产品转产。
1971年4月,又重新组织人员进行石料生产,到年末工人达84人。1972年生产垛底石、道心石2 500立方米。1973年生产3 993立方米,年产值12万元,实现利润1万元。1974至1977年年产量稳定在3 000立方米以上。1974年实现利润4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1980至1983年,共生产石料1.94万立方米,平均每年生产4 854立方米,实现产值75万元,平均每年18.7万元。1985年生产石料590立方米,年实现产值22万元,实现利润3万元。
1970年,一些街道、居民委开始上山打石,到1975年全市街道办的打石场7个,年产基础石7.3万立方米,碎石1.7万立方米。1976至1980年,平均年产基础石8万立方米,碎石2万立方米。1985年年产碎石9.4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