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沿革
第十五章 区街工业
第一节 沿革
第一节 沿 革
1957年,双鸭山市有岭东、尖山和岭西3个街道办事处,1958年,市人民委员会提出了各街道办事处要大办街道工业,实现百万元街道(即各街道办事处实现年销售额100万元)的号召。最早是岭东街道办事处办了 1个小工厂,定名为红旗厂。由办事处杨玉丰和赵连成师傅领着8个人修理大车,挂马掌、做扁担和小木器等。后来,搞起翻砂铸造,生产镐头、镰刀等农具。人员增至40人。岭东街道办事处,相继又办起上游采伐场、小化工厂、炼油厂(生产碳素油)、运输队。全办事处当年实现了销售额100万元。1958至1959年,尖山街道办事处先后办起了小木器厂、副食品加工厂和柳条编织厂、社会福利厂等。岭西街道办事处办起了副食品加工厂、小铁工厂和小木器厂等。到1961年,全市街道工厂有 20个。1962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街道工业有的下马了,有的关停了,有的被无偿上收合并了。 1969年,街道工业又重新兴起,小厂、小社发展到10家,职工200人,年产值41万元。1971年,各居民委根据社会需要,因陋就简,办起童鞋厂、翻砂厂、白铁厂、编织厂、酱菜厂、装卸队、小煤井等。这时工业厂点有20个,从业人员300人,年产值185万元。1972年 7月,市革命委员会成立街道生产办公室,编制10人,专门组织街道生产。到1975年,工业厂点发展到143个,人员2 000人,年产值 537万元。街道工业固定资产已有180万元,上缴税金累计150万元,集体积累370万元。
1978年,全市5个区和七星、集贤2个直属街道办事处,共有166个居民委,其中:132个居民委办了生产生活服务网点,占整个居民委总数的 80%。在有劳动能力的2.5万名街道妇女和职工家属中,参加街道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事业的就达 1.7万余人,占有劳动能力妇女、家属66.4%。仅街道工业大小网点就发展到163个(其中:委办的 122个,街道办的27个,区办的14个),年工业产值达1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2个,人数达5 000余人。1978年,工业总产值实现了1 055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比1977年增长 62.8%,是历史上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
1979年,全市街道工业有40余种产品,童鞋、服装、木制家具和炊事用具列省二轻计划,有25种产品列为市计划。煤炭年产量上升9万吨,红砖年产量占市地方红砖总产量的 47%,酱菜除尖山地区由市酱菜厂供应外,其它6个地区完全由街道酱菜厂供应。童鞋、木制洗衣板、水泥瓦、粘土瓦、暖气片、双袖合页、炉具、学生木格尺、水暖零件、浆糊等10余种产品填补了双鸭山市的空白。童鞋质量在合江地区名列第一。1979年,工业总产值1 184万元。
1980年11月,市街道生产办公室撤销,各区工业划归市二轻局管辖。这时,全市区街工业企业96个,有职工5 323名,年产值1 101万元,利税总额68万元。有煤炭、建材、轻纺和食品等10个行业,主要产品42种,固定资产原值238万元。
1982至1984年,区街的煤炭工业从岭西、岭东两区17个煤井发展到宝山、四方台 4个区22个煤井。原煤年产量19.4万吨,以外销为主。建材工业除砖、瓦、砂、石灰和暖气片、双袖合页产品外,又增加了珍珠岩、水泥构件等 6种产品。轻纺工业在服装加工和制鞋的基础上,增添了男女童装、西装、衬衣、羊毛衫和羊毛绒等产品。
1985年,市区街工业企业从60年代的10余处生产服务网点发展到97个厂家,(其中:区属36个、街属20个、委办41个),增加了 6倍。岭东区煤矿、暖气片厂和绣花厂已成为年百万元产值重点企业。童鞋厂、制鞋厂、白灰厂、四方台区一煤井、宝山区煤井、岭西区东山办煤井、尖山区五金厂等15个企业成为区街骨干企业。职工从200余人增加到5 178人,增加了24倍。年产值从1969年的48万元发展到1 598万元,增加了 32倍。形成了以煤炭、建材、轻纺和食品工业为主体的12种行业,生产63种主要产品,原煤年产量已达20万吨。童鞋、童装、大六○型暖气片、防寒毡、羊毛衫、汽车配件、小化妆品(头油、香水、雪花膏)、小文具品(浆糊、胶水、学生本夹)等产品填补了双鸭山市地方工业产品空白。有 11种产品荣获部、省、市优质产品称号。区街企业年实现利税总额135万元,比1980年增长2倍,固定资产原值近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