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主要产品

第十六章 其它工业

第一节 主要产品


  
                 第一节 主要产品
  一、塑料产品
  1974年,在岭东地区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塑料厂。当时只能生产简易的酚醛塑料产品。1976年能生产吹塑薄膜、塑料硬软两种管。1980年,先后购进热合机、编织袋机、吹膜机、注射机等设备。年生产能力240吨。1981年7月,市二轻局集资兴办塑料二厂,到10月底,招收职工50人,集资10万元,并着手改建厂房,增添设备,对工人进行岗位培训。1982年开始生产食品包装袋,年产值15万元,实现利润1万元。1982至1984年,塑料二厂年平均产值增加到25万元,并自制 1台吹膜机,产品由单一的食品袋增加到15种。1985年,又新建了厂房,购进了注射机和机修用的万能镜,生产设备增加到15种,有职工101人,专职技术人员4人,开始生产啤酒周转箱,年产值52万元,年利润2万元。
  1983年,国家投资300万元,地方自筹300万元,筹建塑料四厂。市政府先后派人到国内外考察学习,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1984年12月底,土建工程基本结束。1985年春,从日本、西德引进丝袋机5台、吹膜机组和吹瓶机及国内13台设备,仅用4个月的时间全部安装完毕。1985年 6月正式投入生产。主要产品有:食品包装膜、各种塑料袋和塑料容器等20多种。产品销到合江、大庆、牡丹江等地。
  1985年末,双鸭山市的塑料产品已由1974年生产单一的酚醛塑料发展到能用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原料生产塑料桶、农用薄膜、工业用的各种包装瓶百余种,职工人数达到 359人,年产量400吨,年产值133万元,利润20万元。
  二、中小农具
  1953年在尖山南小市有家铁匠炉,手工打制农具,如:锄头、镰刀、扒锄等。1956年合作化时,双鸭山市有 7家铁匠炉组成了合作社。他们自己制造夹板锤取代大锤,用电动鼓风机代替手拉风箱。后来,又添置了空气锤、弹簧锤、车床、钻床等设备。从下料到成品,逐步实现了半机械化流水作业。
  1958年,四方台铁木社生产刨锛、瓦刀、羊角锤、大铲,年产1万件,主要供应农村。1962年转产五金制品。同年,岭西的铁匠组和木匠组合并为岭西铁木生产合作社。生产木工斧子、家用菜刀,到1963年又增加了片镐、锄头、四股叉、二齿子、铧子、镰刀、尖锹等产品,年产量2万件,年产值20万元。1970年,岭西铁木社转为电气修造厂,主要生产电动机、一电焊机、电动葫芦。
  三、五金制品
  1962年,在四方台矿建立五金厂,当时有职工20人,生产刨锛、大铲、瓦刀、羊角锤等产品,年产量 2 000把。1976年,增加炉具等铸件产品,到1979年铸造产品停止生产。从1980年起开始生产学生桌椅(铁木结构),年产量1 900件,年产值18万元,利润0.5万元。1984年开始增加铁床生产,年产量500张。到1985年,共生产铁床和学生桌椅1 200件,年产值15万元,年利润0.1万元。
  四、工艺美术制品
  1956年,在南小市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工艺美术制品厂。当时,有工人11人,只能生产民用镜、锦旗、印背心等简易的产品。
  1959年,增加了石膏像制品,“文化大革命”中,生产毛主席石膏像和毛主席语录牌等产品。1966年工厂搬到新兴大街北段西侧,产品增加了花圈、纸花等。
  1974年10月,工厂搬到新兴大街中段东侧,开始生产康乐棋、纱灯、贝雕画等产品。1975年末,职工人数达到53人。1978年,工厂搬到新兴大街副食商场附近。年产值12万元,利润0.7万元,税金0.55万元。
  1980年开始生产出口镜条,年产值14.65万元,利润0.9万元,税金0.79万元,同
  时又增加门帘、绢花、电视机套、自行车坐垫等产品。到1982年末,累计出口镜条3 400万米,创外汇13.2万美元。
  1984年生产工艺桌面,年产500面,年产值17.4万元,年利润0.85万元,税金1.18万元。
  五、薄铁制品
  1956年,由8个白铁匠凑到一起成立了薄铁社,开始生产黑白铁制品。1977年以后,除生产黑白铁制品外,还生产铁三角,手扣等产品。当时有职工48人,厂房300平方米,年产值33万元。1981年,主要生产黑白铁桶、水壶、洗衣盆、炉筒子、水舀子、喷壶。年产量5.5万件,年产值63万元,年利润1万元。1983年,开始生产铁卷柜、衣柜、档案柜、金柜、书柜等新型产品,年产量4.3万件,年产值69万元,年利润0.9万元。
  1985年,从事薄铁生产的职工 73人,年产量4.3万件,年产值62万元,利税1.8万元,流动资金6万元。钻菱牌铁卷柜,荣获1985年市优质产品称号。
  六、陶瓷制品
  陶瓷产品是1979年6月开始生产。从事陶瓷业生产的职工有68人。设备只有2台粉碎机、1台轮碾机、3台制缸机、1台花盆机、还有1座倒烟窑。主要产品有民用缸、耐酸管、花盆、小缸等。当年产值8.9万元,利润481元,税金1.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3万元。
  到1981年又增加1座倒烟窑,增加了割管机、吐管机等设备。年产民用缸5 843口,陶瓷管19 499节,杂件7 591件,产品规格达到20种。年产值为7.89万元,亏损4.7万元,税金2.3万元。
  1984年,工厂又增加1台球磨机、1台重型搅泥机,并对倒烟窑进行了技术改造。同年12月,


150—500耐酸管被评为市优质产品。截至1985年末,缸的年产量6 000口,耐酸管43 600节,杂件8 20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