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
1956年 9月,中共中央决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双鸭山市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基本都实行了党支部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对企业重大问题实行集体讨论决定,涉及生产行政方面的问题,由厂长负责执行。以后接连搞政治运动,这一领导体制受到冲击。
1958年“大跃进”时期,推行“书记挂帅”,形成党委书记包揽一切,书记代替厂长指挥生产及处理行政事务。1961年党中央颁发了“工业七十条”,重申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明确了以厂长为首的生产行政指挥系统。“工业七十条”把职工代表大会制做为广大职工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制度确定下来。双鸭山地方工业企业认真贯彻“工业七十条”,整顿企业管理秩序,建立各项管理制度,使地方工业经济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
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地方工业废除了“工业七十条”,砸碎了管理机构,正常的生产秩序被破坏,给地方工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恶果,10年,亏损额高达1945万元。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地方工业开展整顿企业工作。中央“工业三十条”下发后,地方工业取消了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体制,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1978年成立了工交办公室和工交政治部,加强了对地方工业经济工作的领导,地方工业各部门、各企业基本恢复了原领导体制和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双鸭山地方工业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围绕打破“大锅饭”,实行放权、放开、放宽政策,对市属工业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982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以创建“六好”企业为目标,对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建立健全了 104种规章制度。1984年地方工业企业整顿验收合格率达96%,市机械厂、皮件厂被省政府命名为“六好企业”。1983年市政府在企业全面整顿的基础上,开始简政放权、给企业“松绑”。过去由上级主管部门管理的人、财、物,产、供、销,机构设置,干部配备和工资分配等权利相继还给企业,还减少了一些中间层次。1984年对水泥厂、啤酒厂、机械厂、电瓷厂、化工总厂、双桦煤矿、三合煤矿等8户地方工业企业“松绑”,对固定资产原值300万元,年利润30万元以下的地方国营工业企业一律放开经营。到1985年末,市委、市政府共给企业权限和优惠政策165项。
一、改革劳动工资制度
1984年市政府在市啤酒厂、水泥厂、长安砖厂等企业进行了工资总额增长与上缴利税增长比例挂钩的试点工作。企业工资总额随同经济效益按规定比例相应增长的部分,允许计入成本,但不在企业留利中提取奖励基金。在劳动工资计划上,实行了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的办法。白酒厂实行销售大包,双桦煤矿实行吨煤含量包干。
二、改革企业干部制度
实行干部管理下放一级。企业干部实行选举、招聘、任期制;打破企业内部干部、工人的界限,实行亦干亦工;打破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干部的界限,允许干部、工人合理流动。干部制度改革使地方工业涌现出一大批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企业领导人,许多企业在濒临倒闭的情况下,起死回生。1984年市造纸厂大胆改革企业干部制度,起用能人,当年扭亏为盈,跨入先进企业行列。
三、改革分配制度
打破企业吃国家、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的平均主义。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实行浮动工资、计件工资、结构工资、职务工资、岗位津贴等,在分配上拉开了档次,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啤酒厂由于分配制度改革成功,1984年该厂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分别比上年提高20%和16%。
四、改革领导体制
实行厂长负责制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1984年市水泥厂第一个实行厂长负责制,从而打破了党政不分、职责不清的陈旧体制,使企业达到了“党委集体领导、厂长行政指挥、职工民主管理”的目标。但也暴露出一些弊病,即“企业短期行为”问题,厂长多顾任职期间当年红,吃光分净,不顾长远,削弱了企业后劲。如1985年发现市印刷厂为搞当年红,曾把银行贷款当利润上缴财政,搞虚盈实亏,几年间就形成历史包袱89万元。针对“企业行为短期化”问题,1985年国家又实行了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厂长任职期间各项工作要求达到的标准,用经济形式固定下来,进行考核评比。1985年末有70%以上的企业实行了这个责任制。由于地方工业企业认真推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1985年工业生产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完成产值15 869万元,比上年增长6%,实现利润1 075万元,比上年增长56%
五、改革经营方式
企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1980年前,地方工业企业尚属单一的生产型,重产值、轻效益和闭关自守的现象在地方工业企业中普遍存在,市场竞争和经济意识淡薄,属于“产品国家包销、材料国家调拨、亏损国家退库”的“三包”经营方式。1983年国家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后,打破了企业躺在国家身上吃“大锅饭”的依赖思想。市政府实行了“商业选购、工厂自销、提倡联营”的办法,还鼓励工业企业面向全国开拓产品市场,扩大幅射能力,同时也鼓励商业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引进各种名、特、优质产品,适应群众消费多样化需要,以利于地方工业在竞争中争生存、求发展。经过努力,地方工业多数企业实现了“三个转移”。即:由单一的生产型转移到生产经营型;由重产值转移到重效益;由闭关自守转移到对外寻求联合协作。在对外协作方面,1985年地方工业有38家企业同外地厂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经营方式的改革,促进了产值和效益同步增长,较好地扭转了过去的被动局面,工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11 093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15 896万元,增长43%,平均每年递增4.6%,地方工业实现利润由1980年的207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1 075万元,增长4.2倍,平均每年递增12.3%,提前一年完成了“六五”计划的主要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