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路养护
第三节 公路养护
第三节 公路养护
一、养护
养护里程与养护队伍双鸭山市的公路养护,始于1958年。当年只有岭东与岭西两条公路,养护里程为16.5公里,市建设科下设专业养护人员18人。同年9月,市建设科成立筑路工程队,担负公路的修建与养护任务。
1959年4月,市交通运输局成立后,将筑路队改为养路段,建立起岭东、岭西和羊鼻山3处道班,养护里程增至27.5公里。随着双福、双宝两条公路的建成通车,以及钢铁企业下马,钢铁公路弃养,到1962年,养护里程增至47.7公里。道班随之作了调整,撤销了羊鼻山道班,增设了双福、长安、四方台和宝山4个道班,道班总数增至6个,养护人员增至64人。
1970年,因当时战备的需要,在恢复钢铁公路养护的同时,河西公路亦列入养护线路,养护里程增至57.7公里,道班增至8个,养护人员增至80人。
1978年,根据省公路局的指示,将多年失修的双鸭山矿务局专用的七星公路8公里列入养护线路,养护里程增至65.7公里,道班增至9个,养护人员增至102人。
随着养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专业养护人员逐步减少。1983年改造后的双桦煤矿专用公路25公里列入养护线路后,养护里程增至90.7公里,道班增至11个,专业养护人员62人,直至1985年末。
养护机具 养护初期,采料靠人力,运料靠畜力。1959年,始有1台旧“解放”牌汽车,1台12吨压路机。1970年,汽车报废,换1台拼装的“解放”车,1973年,压路机亦更换了1台8—10吨的两轮压路机。
1974年,养路段自己拼装了1台“解放”车,购置了1台“东方红—75”拖拉机改装成推土机,1976年又购入了1台60马力的推土机,使采料、运料力量进一步加强。到1985年末,养路机械基本配套,全段共有推土机2台,压路机2台,“东风——140”型载重汽车5台,“解放”牌载重汽车1台,“解放”牌洒水车1台,24马力翻斗车6台,“30”型装载机1台。
科学养护 初期的养护人员,大部分来自农村,不懂养护知识与操作规程,在填补路面坑槽与加铺路面磨耗层时,习惯于砂料不拌土、不洒水的干填、干铺,造成路面搓板,行车颠簸。
1964年,养路段组织全体职工到富锦、友谊等邻县参观学习。根据外地经验,对现有备料场进行筛分试验,将不适合作养护料的砂场封闭;强调按养路规程规定的砂土混合料的塑性指数,确定砂、土的配比,依据加铺砂土磨耗层的八步工序进行铺装;并要求各道班在搞好路面养护的同时,加强全面养护,提高好路率。1965年,首先在宝山、岭东、岭西3个道班建立了以道班长为首的“五大员岗位责任制”,后来又先后全面推广了“五定五保”、“五定四保一奖”的管理办法,制定了《道班核算手册》,实行道班核算。同时,养路段还对全部公路、桥涵进行了测量、普查、建卡、造册,完善了图、表、簿,并开展了路况评定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上述制度与办法全部中断,直到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才逐步恢复。特别是路况评定工作,在每年的5至10月份,各道班每月作一次自评,养路段每月对各道班的自评进行抽查,以核定其自评情况和确定好路率。为加强监督、检查,每年交通局还组织养路段领导与道班长进行一次联合检查、评比,以定优、劣与奖、罚。
二、路政管理
双鸭山市的路政管理始于1959年。当时由于公路较少,在养路段设1名路政员。1976年后,路政管理工作由市交通局公路科直接负责。为进一步加强路政管理,1978年公路管理站成立路政股,路政员增至2人,并配备1辆摩托车,坚持每旬对全部公路进行l次巡回检查,直到1985年。
路政管理的主要职责是维护路产、路权,对侵占、破坏公路及桥涵、路树、路标等问题及时处理。在市管公路中的河西公路、钢铁公路和岭西公路的3至5公里路段,都经过居民区,“文化大革命”期间,有的居民常年侵占公路道坡和路肩作垄种地、砌筑院墙、猪圈、堆放烧柴和煤等,致使养护无处取土、清理边沟中的淤泥和垃圾无处弃置,影响了路容整洁美观;有的单位和个人不经公路部门批准,擅自挖设管道、开沟弓1水灌溉和设置路栏,妨碍了车辆通行;路树常被损坏、砍伐。针对上述问题,市革委会于1976年春发布了《关于加强公路路政管理的布告》,市交通局亦制定了《公路路政管理工作条例》。公路管理部门派出宣传车,深入到各区、矿及公路沿线的居民点和村屯,进行宣传教育。市电台、报社也予以配合,较快地扭转了上述局面。
1979年7月和9月,通过贯彻落实省交通局《黑龙江省公路路政管理实施细则》和《关于加强公路路政管理的通知》,全市路政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保证了公路的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