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邮政 第二节 邮 政
一、网路
双鸭山市的邮政网路,自1949年10月1日矿区邮务所成立,经过36年的发展,到1985年末,已形成由12处局、所,131公里自办邮路, 364公里农村投递线路,53个城市投递段连结而成的邮政通信网路,沟通了全市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的通信联系。另外,还有583公里的双鸭山市至哈尔滨市的邮路,沟通了双鸭山市与全国各地的通信联系。
局、所网点1949年10月1日双鸭山矿区邮务所成立前,矿区只有 1个代办所。邮务所(设在尖山子,即现在尖山区)成立后,即在岭东、岭西两个煤矿各设1个邮票代售处,1952年与1954年又在两地分别设立了邮政营业处,开始办理邮政、电信业务。1956年,将岭东、岭西两个邮政营业处改为邮电支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市邮电局为适应煤炭生产与地方工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局、所网点,分别在尖山区的市人委大楼、南小市、火车站,岭东区的北山、西南山、上游井,岭西区的小市、竖井矿等8处设立邮电支局(所);在大叶沟经营所(后改为大叶沟林场)、集贤农场(即现双鸭山农场)、羊鼻山铁矿、五井、长安矿等5处设立邮电所。1958年,在四方台矿(后改为四方台区)设立邮电支局,钢铁厂设立邮电代办所。1959年,在宝山矿设立邮电所(后于1960年10月改为宝山区邮电支局),同时撤销大叶沟林场邮电所。1962年局、所网点进行了调整,只保留8个,后又增至10个。1971年削减到9个,直到1977年后才逐步增加,从1982年后,稳定在现有的12个。1956年建市初期,每个网点的服务人口平均为1万人,1985年末增加至34 666人。
信箱、信筒 自邮电局成立后,就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了信箱、信筒和邮票代售处。1985年末,全市共有信箱、信筒74个,其中:设在农村的15个;邮票代售处11个,全部设在农村。
附:1952—1985年双鸭山市邮政网点变化情况统计表
1952—1985年双鸭山市邮政网点变化情况统计表
表8—15 单位:处、个
分拣转运 自邮电局成立后,分拣、转运就由局统一管理。1982年9月,分拣与转运分开,1985年3月,又重新合并。
分拣封发1949至1952年,双鸭山矿区邮务所时期与邮电局初期,未设专职分拣封发人员,由营业员与投递员共同兼做分拣封发工作。1953年,配备了专职封发员,当时由于业务量小,大部分邮件不够直封标准,只设哈尔滨、佳木斯、沈阳、涡阳 4个直封格眼。1957年根据邮电部关于“平八挂二”的规定,除哈尔滨、佳木斯为直封格眼外,其余均根据临时情况来确定是直封或是经转。由于当时特别强调加快邮件传递速度,故直封的路段较多,除哈沈、沈京、津徐、徐沪段外,还有京郑、沪昌、兰烟、沈大、沈安等路段。对铁路沿线不够直封的,均在各个路段内实行车拆。1963年,开始实行“平十挂三”的规定。1972年,在此规定的基础上,又实行包裹满10件或1件已装满3号邮袋,或者包裹总重量满30公斤,“红杯”包裹满15公斤和影片包裹均可直封;挂号邮件实行登列“非专号”清单一式两份封发。到1985年,邮件封发路段有津徐、徐沪、哈沈、沈津、京徐、济青等 6个路段;直封的有哈尔滨、佳木斯、集贤、绥化、富锦;有平信、包裹、挂号直封格眼 118个;增加两个邮袋专柜;包裹分拣仍打地摊。国际邮件与航空邮件则直封哈尔滨。各支局、所的邮件,全部由市局转口。
邮件接发 (即转运) 1949至1951年,靠人背肩扛,1952年开始用自行车,以后改用手推车、马车,1959年后改用汽车。邮件接发,主要是双鸭山火车站,“大跃进”期间,有时也到福利屯火车站接收部分邮件。
市区邮路 到1985年末,共有6条,全长131公里,全部为自办邮路。其中:市局至岭东邮路,始于1950年,长10公里,初为步班,1953年改为自行车,1954年改为马班,1959年改用汽车。市局至岭西邮路,始于1950年,长 7公里,情况与岭东邮路相同。市局至双阳邮路,沿途经过四方台、宝山、双鸭山农场、七星矿,长72公里,1956年初建时,只到集贤农场邮电所(即现双鸭山农场邮电所,当时设在四方台矿附近),为 20公里的步班邮路,1960年四方台通了火车,后又延伸到宝山矿,邮件改为火车运输。1973年,火车延伸到七星矿,1975年改为汽车,1980年延伸到双阳矿。市局至集贤矿邮路,始于1975年10月,长21公里,为火车邮路。集贤矿至太保公社(后改为太保乡)邮路,长4公里,为自行车邮路。市局至双鸭山火车站邮路,长1公里。
邮件转运时间,出口邮件均能赶发有效车次;进口邮件尽快投到用户,缩短在市局停留时间。
投递 1950年,矿区只有 3个投递段,均为步班,1953年改为自行车投递。1958年,由于集贤县的沙岗与太保两个公社划归双鸭山市一部分,投递段增加到8个。1959至1962年期间,因进口邮件量大,市局库房小,无法存放,曾用汽车到各大厂矿企业单位送包、送汇、送报刊。1963年,投递段增加到10个,另有 7个居民委由投递到委改为按址投递。1969至1974年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三送四办”(即送包、送汇、送挂号与代办函件、包裹、汇款、报刊)活动,方便了群众。1983年,除自行车投递外,还用摩托车、客货吉普车为大户段进行投递。1984年,延伸投递段区3条,增加投递点5 000多户,企事业单位40多个。1985年 6月,在尖山区向阳小区10栋住宅楼房安装信报箱50个, 600户报刊、邮件实行插箱投递,全市投递段增加到53个,其中:乡邮段16个。城市服务面积达44平方公里,农村投递线路389公里。
市内投递,一般为当日班,1963年前曾一度1日2次班;农村投递,过去一部分为2日班,一部分为3日班,1985年均为当日班。
二、函件
双鸭山的函件业务,始于1947年。开始由双鸭山矿务局通讯班代办,只有平信。
1949年10月,矿区邮务所成立后,增加了挂号和报值挂号。报值挂号于1950年6月停办后,又开办装钞保价信函业务(此业务于1961年8月1日停办)。1952年以前,平均每年进、出口函件约在2 000件左右。
1956年7月,改为市邮电局后,办理的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盲人读物、特种挂号等。在函件处理上,可以办理单挂、双挂、保价和航空。1962年第二季度开始增办国际函件,一直沿续到1985年。
附:1953—1985年双鸭山市函件业务量统计表
1953—1985年双鸭山市函件业务量统计表
表8—16 单位;件
三、包裹
双鸭山矿区邮务所成立后即开始办理包裹邮寄业务。当时矿区处于建设初期,包裹 的出口量不大,进口的包裹多数是从山东、安徽等地寄来的生活用品。
1959年,随着双鸭山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口增多,业务量大增,年出口包裹达 13 126件,比1953年增长1.49倍。
1961年业务量达到60年代的高峰,年出口包裹达29 270件,比1959年增长1.2倍。 而进口量还大于出口量,日进口包裹达千袋以上。1976年包裹的出口量达到双鸭山市邮政史上的最高峰,年出口包裹85 908件,比1961年增长1.94倍。1977年后逐步下降,并稳定在三四万件左右,1985年回升到43 325件。
1962年,市邮电局开始办理国际包裹业务。先后办理的国际包裹有朝鲜民主主义人 民共和国、日本、澳大利亚、苏联、美国。
1979年7月1日,市邮电局开始办理乙类保价业务。凡价值超过30元的包裹均按乙 类保价包裹收寄,即增加了邮电局收入,也加大了用户的保险系数。
1980年,市邮电局恢复代收货价业务。
1985年,市邮电局增加保价快递小包业务。
附:1953—1985年双鸭山市包裹业务量统计表
1953—1985年双鸭山市包裹业务量统计表
表8—17 单位:件
四、汇兑
双鸭山矿区邮务所于1951年开始办理汇兑业务。当时只办理普通汇兑。单位与个人汇款均可办理,款额不限。1952年1月,每笔汇款限额在300元以内。年办理汇票25 450张。
1953年1月17日,双鸭山矿区邮电局根据邮电部与中国人民银行邮储字第25号联合通知规定,以办理个人零星汇款为主,对单位只办理小额汇款,限额为30元。超过30元者收支票,不收现金。
1955年,开始实行按汇款金额剪格式竖写二联汇票,一联交汇款人用挂号信寄给收款人;收款人持汇票到指定邮电局、所领取汇款。另一联在月末上报省局汇兑稽核科。每笔汇款额由 300元放宽到1 000元。同时,还增办定额汇票。
1957年,市局增办电报汇款。汇兑业务量大增,达到年开发汇票49 433张,比1952年增长93.84%。
1958年,将剪格式汇票改为汇票和票根横式两联汇票。1959年又增加了专用汇套。1962年,用汇款通知单代替汇套,一直沿用至今。同时汇款限额又恢复到每笔300元。1981年,汇款限额又放宽到每笔可汇5 000元。市邮电局汇兑业务量最大的年度为1960年,年开出汇票达207 000张,比1952年增长7.13倍。同时,自办理汇兑业务以来,收汇始终大于兑付,属超汇局。
附:1952—1985年双鸭山市汇兑业务量统计表
1952—1985年双鸭山市汇兑业务量统计表
表8—18 单位:张
五、报刊发行
双鸭山地区的报刊发行工作,始于1951年。按“邮发合一”的原则,矿区邮电局配1名发行员,收订的报纸仅有19种。1953年增加1名业务员,搞组织发行工作。1957年,开始在部分机关、厂矿建立了14个发行站,报纸期发2 690份,杂志期发 7 391份。1958年由于报刊发行实行摊派,报纸期发增至8 016份,杂志期发增至18 622份。1961年后的几年中,由于纸张困难,大量削减报刊发行数量,一部分刊物控制订阅,使发行量大幅度下降。“文化大革命”后期,报刊发行工作处于低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些报刊陆续恢复,并新创办一些报刊,发行工作重现生机。全市有发行站346个,报刊发行种类达2 481种,占全国报刊发行种类的69.8%。1985年,报纸期发达58 994份,杂志期发达172 082份,全市人口总平均每1.59人占有1份报刊。
双鸭山地区的报刊零售工作,始于1956年。市邮电局配备1名零售员。1958年增至3人,省局拨给1辆流动售货车,局内还设了零售柜台。1961年因报刊开始控制发行,停止零售。1964年恢复零售业务,在市内设两个零售点。“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再次停止零售至1970年。到1985年,全市有报刊零售点6处。
附:1956—1985年双鸭山市报刊发行业务量统计表
1956—1985年双鸭山市报刊发行业务量统计表
表8—19 单位;份、元
六、机要通信
双鸭山地区的机要通信工作,最初由矿务局机要通信班负责。1956年5月,中共双鸭山市委成立后,机要通信工作由矿务局移交市委办公室所属机要收发室。
1957年4月1日,机要通信工作由市委办公室移交给市邮电局所属机要通信组。1960年,市邮电局将机要通讯组改为机要通讯科,一直沿续至今。
机要文件的传递,1958年前,岭东、岭西两矿的机要文件,由单位到市邮电局机要通信组自取,其他单位由市邮电局机要通信组直投到户。1958年支局设机要通信员,负责投递机要文件。1961年6月1日实行“收投合一”后,机要文件由市邮电局直投到户,并兼办文件的收寄业务。开始为自行车投递。1976年改为汽车投递。1983年6月,又改为客货吉普车专门投递,既保证了安全,又加快了传递速度。
附:1960—1985年双鸭山市机要通信业务量统计表
1960—1985年双鸭山市机要通信业务量统计表
表8—20 单位:件
七、集邮
双鸭山市的集邮活动,始于1982年。经省邮电管理局批准,是年7月24日成立市邮票公司,隶属于市邮电局营业科,配备 3名营业人员,负责票券、帐目管理和邮票、集邮用品的销售工作。随着业务量的增长,为便于管理,邮票公司脱离营业科,改为市邮电局下属一个科级单位。同时在岭东、岭西、四方台、宝山、双鸭山农场、七星矿、双阳矿支局(所)设立了集邮兼营台,开办集邮业务。到1985年末,全市共销售邮票296 492套,总销售额达148 454元,获利润61 260元,其中:1985年销售邮票121 570套,占销售总数的41%;销售额达 81 012元,占销售总额的54.57%,获利润32 130元,占利润总数的52.45%。
1984年6月27日,市集邮协会正式成立,设会长1人,副会长5人,理事12人,发展会员29人。同时在市图书馆举办为期5天的首次集邮展览,全市共有29人的集邮作品参展,展出58组,分45个专题,参观人数达2 000余人。在这次展览中,获一等奖的1人,二等奖的2人,三等奖的4人,获少年一等奖的 1人。其中:获一等奖的《建国35周年》专题,后在省集邮展览中获二等奖;获二等奖的《人生》专题,后在省集邮展览中获三等奖;获少年一等奖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专题,后在省集邮展览中获少年组一等奖。到1985年末,全市集邮协会发展到19个,计297个小组,会员人数1 3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