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电信

第三节 电信



                   第三节 电 信
  一、电报
  双鸭山地区的电报业务,始于1951年末。在此之前,矿区邮务所偶尔也受理一些内容不太紧急的电报,通过铁路电话话传,或派人乘火车带到佳木斯发出。开办电报业务后,分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两种。
  有线电报的网路与设备 最初开通的是双鸭山至佳木斯话传电报电路。1952年改为长途电话电路幻线开通人工电报电路,使用摩尔斯电报机。不久又改用人工音响电报机,为单工电路,并与集贤、富锦电路串联。1958年改为双工电路。1959年将人工电路改为电传电路,配备东德产“5·1”型电传打字机1部。1960年6月又恢复人工电路,将串联改为直达。后因双鸭山至哈尔滨电路开通,此电路曾一度停开,直至1975年12月方恢复人工电路,1980年又改为电传电路,使用五单位自动发报机,直至1985年。
  双鸭山至哈尔滨电路(由佳木斯中转),1960年6月开通,用东德产“5·1”型电传打字机,1976年改用五单位自动发报机。1984年8月21日,由于哈尔滨64路自动转报系统与全国自动转报中心联网,双鸭山市首批进入自动转报系统。
  双鸭山至集贤电路,1961年开通,集贤电报由双鸭山经转。此电路1962年停开。
  1982年12月1日,佳木斯至长春的电路开通后,双鸭山发往吉林的电报,全部由佳木斯经转。
  附:①1985年双鸭山市有线电报电路一览表
  ②1985年双鸭山市有线电报设备一览表
              1985年双鸭山市有线电报电路一览表
  表8—21



              1985年双鸭山市有线电报设备一览表
  表8—22






  无线电报的网路与设备双鸭山至佳木斯的无线电报电路,于1960年2月开通,使用403型12灯全波通信接收机。电台的主要任务是每天定时会晤,以便应付特殊情况。同年,还开通了双鸭山至哈尔滨的无线电报电路,与双鸭山至佳木斯的电路使用一套设备。电台除正常会晤外,在有线电报电路阻断的情况下,可以传递汇款电报及一些不涉及保密内容的一般电报。1971年10月1日,根据战备需要,又配备XF—D250瓦短波报话发射机和61—I型整流器,并设WS430Ⅱ型发讯机。1972年9月,又配备了55A型收发讯机使用的DF655型报话机整流器。
  附:1985年双鸭山市无线电报设备一览表。
  1985年双鸭山市无线电报设备一览表
  表8—23



  电报业务 初期只办政务电报、寻常电报、书信电报、邮传电报4种。1954年7月1日,双鸭山矿区人民政府成立后,增办军政电报。1957年增加气象电报与汇兑电报。1962年,经过调整,共开办10种电报,即防空电报、天气电报、事故电报、军政电报、新闻电报、普通电报、公务电报、水情电报、公益电报和邮汇电报。同时还开办了国际电报。1985年,又调整为 8种,即天气电报、水情电报、公益电报、政务电报、新闻电报、普通电报、汇款电报、公电电报。
  电报交换量 1953至1957年间,年平均发报量在6 900份左右,1958年随着全市人口的增长,年发报量增到29 313份,比1957年增长2.8倍。1961年至1962年,由于集贤电报由此经转,年收、发报合计达到261 880份。进入70年代后,收、发报大致趋于平稳,数量有升、有降。1985年均有回升,发报量达121 942份,收报量达119 885份。
  附:1953—1985年双鸭山市电报交换量统计表
               1953—1985年双鸭山市电报交换量统计表
  表8—24                               单位:份



  电报投递 1956年以前,因收报量较小,企事业单位与居民相对集中,只设1名投递员,每天16时以前,用步班随到随投,16时以后的收报于次日投递。1957年由于收报量上升与投递范围扩大,为投递员配备l辆自行车。1958年因收报量增加和投递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不仅增加1名投递员和1辆自行车,而且投递时间亦延至23时30分,高等级的电报则昼夜投递。1968年,投递工具改用摩托车。1980年,开始实行昼夜投递。1985年,投递员增至5人,摩托车增至6辆。
  二、电话
  长途电话电路与设备 双鸭山的长途电话,始于1951年末,首先开通的是双鸭山至集贤电路。初期长途电话与市内电话合设,1957年安装长途电话交换机。后来省局为双鸭山市邮电局调入1部“595”型3路载波终端机,1962年投入使用后,长途电话电路增至 7条(即双鸭山至集贤2条,双鸭山至佳木斯3条,双鸭山至哈尔滨2条),其中:4条为载波电路。1973年增开4部单路载波终端机,1975年单路载波终端机停开,新开 3路载波终端机。为适应双鸭山市工农业生产发展和满足广大用户的需要,1976年开通Zm307型12路波终端机1部和单路载波终端机10部,淘汰了“959”型3路载波终端机;同时新增了双鸭山至哈尔滨、双鸭山至鹤岗、双鸭山至桦川、双鸭山至七台河电路各1条,长途电话电路总数达11条,其中:载波电路8条。1981至1982年,新增电路6条,即双鸭山至集贤2条,双鸭山至佳木斯1条,双鸭山至富锦1条,双鸭山至哈尔滨2条,长途电话电路总数达到17条,其中:载波电路 13条。1983年,单路载波终端机停止使用。 1984年,根据集贤矿支局距离市局较远,架设线路困难的实际情况,市局对其开通1部环路载波机。1985年,将原Zm307型12路波终端机更新为Zm305型12路载波终端机。同时增开双鸭山至牡丹江电路,加上租用的4条电路,长途电话电路总数达到22条,其中:载波电路18条。
  长途电话种类与业务量双鸭山地区常用的长途电话有4种,即政务电话、普通电话、公务电话、业务电话。这4种电话又分加急与普通两类。
  附:1966—1985年双鸭山市长途电话业务量统计表
              1966—1985年双鸭山市长途电话业务量统计表
  表8—25                                单位;件



  会议电话 双鸭山市的会议电话,始于1958年,市邮电局只承担汇接任务。初期会议室为61.24平方米,设电子管会议电话增音机2部。1964年,市邮电局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革新,将会议电话增音机改装成为既可录音,又可增音的电话会议控制台。1971年 5月,购进上海产1601型磁带录音机 1部。1976年,市邮电局对电话会议室进行改造,顶板与墙壁装上吸音板,效果明显提高。1978年10月,电话会议室配晶体管收录两用机 1部。1982年,会议电话机更新为杭州通信设备厂生产的JHJ—04—H82型13门会议电话汇接机和无锡无线电五厂制造的HKR一4型交直流24线兼容制电话会议录音、扩音3用机1部,同时在岭东、岭西、四方台、宝山和集贤矿5个支局、所安装了会议电话增音机,市里召开电话会议,5个支局、所可以汇接收听。1985年10月,市邮电局办公大楼竣工交付使用后,电话会议室迁入新楼二楼85.86平方米的房间。
  市内电话的设备与网络 松江省邮电管理局电信工程队,从1951年11月开始,为双鸭山矿区邮电局安装起 1部10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架设电缆芯线长74对公里,架空明线44对公里,杆路长度 2.4公里。于1952年开始办理矿区电话,当年装机26户。随着煤炭生产的发展与市政府机构的建立,到1957年市邮电局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增至 400门。同时为岭东、岭西两个支局各安装1部100门磁石交换机,使市话总容量增至 600门。1958年架设了岭东、岭西两条电话线路,使市话电缆芯线长增至639对公里,架空明线增至179对公里,杆路长度增至20公里,装机增至332户。1962年,市邮电局开始更新交换机,安装600门供电式交换机,同时还安装了81型测量台、交流50配电屏1部、24伏整流器 1台、220伏充电机1部、24伏蓄电池2组,到1963年,不仅交换机总容量增至900门,而且电缆芯长增至 919对公里,架空明线增至224对公里,杆路长度增到47公里,装机达410户。1970年市邮电局购入1台600门HJ905型纵横制自动交换机,于1971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在尖山地区实现了市内电话自动化,装机增到 680户。1980年6月,市邮电局开始新安装2 000门HJ921型纵横制自动交换机,并对原有的动力设备进行了全面更新改造,除保留一部分整流器、配电屏与柴油发电机组外,其余全部淘汰。新安装了Dp—802 380/100交流配电屏2部、Dp—114 380/100交流配电屏1部、24伏直流配电屏2部、60伏蓄电池2组、DE603 60/320G整流器1台,以及与交换机配套使用的测试台。于1982年4月下旬正式开通,使交换机总容量增至2 500门,当年装机达1 108户。1984年至1985年,又将尖山区新兴大街所有的架空明线改为地下电缆,使出局电缆达到4 400对,皮长63.2公里(统计口径从1984年由电缆芯线长度对公里改为电缆皮长——编者注)。
  附:1952—1985年双鸭山市市内电话主要设备与网络统计表。
  1952—1985年双鸭山市市内电话主要设备与网络统计表
  表8—26






  用户小交换 机双鸭山地区的用户小交换机,始于1949年6月。双鸭山矿务局安装1台2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用以沟通企业内部联系。1954年后,用户小交换机不断发展,到1985年末,全市共有23个单位拥有小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 090门,装机达2 058户,其中:矿务局交换机容量达1 000门,装机达882户。
  附:1985年双鸭山市用户小交换机明细表
  1985年双鸭山市用户小交换机明细表
  表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