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作物
第一节 作物
第一节 作 物
双鸭山农场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种植的主要作物有粮豆、经济作物和蔬菜三大类。
一、粮豆作物
建场后,先后播种的粮豆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谷子、高粱、糜子、荞麦、大麦、水稻等。其中:谷子、高粱、糜子、荞麦、大麦等,进入60年代后,由于农业机械增多,大牲畜减少,播种面积亦随之减少,有的甚至停种。到80年代,这些作物已全部停种。
小麦 1948年开始播种 630亩,由于依靠人力与畜力,实行传统的耕作方法,加之土壤熟化不够,单产(即平均亩产,下同)只有54斤。随着土壤的逐步熟化与耕方法的改进,在播种面积逐年递增的同时,单产亦有提高,1954年播种 29 670亩,单产达204斤,创建场后第一个高产纪录。
1959至1960年间,因生产任务转向,小麦播种面积下降到16 848亩,加上自然灾害、耕作粗放,单产也降到158斤。
1961年后,在“以粮为纲”方针的指导下,播种面积又逐年扩大,并开始采取大面积药剂拌种,进行施肥,三叶期用钉齿耙进行苗耙,消灭田间杂草,松土保墒,增强土壤的通气性,提高地温,推广分段收割法等措施,产量又逐步提高。1964年单产达 285斤,创第二个高产纪录,比第一个高产纪录提高39.7%。1967年单产提高到 360斤,创第三个高产纪录,分别比前两个高产纪录提高26.32%和76.47%。到60年代末期,正常年景,单产基本上稳定在 216斤以上。
进入70年代后,种子处理引进克菌丹、退菌特等农药,应用稀土、锌肥等微量元素;在施肥上,后期开始试验测土施肥、NP比配方施肥等,对土壤瘠薄地号,还采取增施氮肥作底肥,氮磷比例为1.2:1,亩施肥70斤,达到满肥化;用 2.4—DJ酯灭草等措施,使正常年景的单产均在226斤以上。
1980年后,除上述措施外,新增一组喷灌机,并开始使用激素,即将稀土、三十烷醇等用于栽培,既拌种又搞叶面喷洒。八队还在三叶期用食用醋与 2.4—DJ酯一块喷洒叶面,取得12—18%的增产效果,每亩成本只用4分钱。1983年单产达到423斤,创第四个高产纪录,比前 3个高产纪录分别提高17.5%、48.42%和1.7倍。
大豆 1948年播种13 033亩,因气候适宜,选地条件较好,当年单产达 135斤。1949年因受灾,单产回落到53斤。1950年加强了田间管理,单产达201斤,成为建场后第一个高产纪录。整个50年代,正常年景,单产都在123至200斤之间。
进入60年代后,播种面积逐年增加,到1969年增至40 729亩。在播种方法上,行距由原来的70厘米逐步改为65、60、50厘米,增加了单位面积株数;开始实行药物拌种。1965年,单产达251斤,创第二个高产纪录,比第一个纪录增产24.88%。
1970年后,土地肥力减退,开始施肥。初期使用自制颗粒肥,分箱同管播入,后改为深侧施肥、测土施肥、氮磷比配方施肥。用克菌丹与微量元素如钼酸铵进行种子处理。实行缩垅增行和早、晚、窄栽培法,普遍采取45和30厘米行距。加强田间管理,实行化学除草。正常年景,单产稳定在126至203斤之间。
进入80年代后,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采用多菌灵、拌种霜、克菌丹等进行拌种,并加进豆浆作粘附剂。采用了种下分层深施肥的新方法。1985年播种面积增到 64 386亩,单产达255斤,创第三个高产纪录,比前两个纪录分别提高1.59%和26.87%,取得了大面积丰收。
玉米 1948年开始播种 1 940亩,因土壤熟化不好,单产只有82斤。以后单产逐年上升,1951年达391斤,创第一个高产纪录。第二年开始回落,1954年回落到116斤,后来稳产在250斤上下。1959年由于气候适宜,单产上升到398斤,成为第二个高产纪录,比第一个纪录提高1.79%。
1960年,在“以饲料为纲”的口号下,加之上年的丰收,不仅播种面积从原6 294亩猛增到281 218亩,而且还盲目引进辽宁的白玉米种子,结果单产只有26斤,成为建场史上三大作物单产的最低点。鉴于这次教训,改变了原来“一锄杆”一穴的旧习,把每亩株数由2 000逐步增加到3 500以上,并开始在播种时实行“刨一埯,抓把粪”的施肥措施,加强了田间管理,在不断扩大播种面积的同时,单产亦逐年回升,播种面积从1963年起开始突破3万亩,单产从1965年起连续4年突破400斤,1968年达到 463斤,创第三个高产纪录,比前两个纪录分别提高16.33%和18.41%。
进入70年代后,在播种时间上改变了从立夏到小满之间进行的传统观念,以地温稳定通过8℃、5公分耕层,作为开始播种的时限,实行药物拌种、测土施肥、氮磷比配方施肥等,施肥标准每亩定为90斤;采用颗粒剂与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虫害,从而使单产稳定在368斤以上。1971年单产达525斤,创第四个高产纪录,比前三个纪录分别提高13.39%、31.91%和34.27%。1976年单产达607斤,创第五个高产纪录,比前四个纪录分别提高15.62%、31.1%、52.51%和55.24%。
1980年单产达740斤,创第六个高产纪录,比前五个纪录分别提高21.91%、40.95%、59.83%、85.93%和89.26%。但由于其产值低,经济效益差,又费工,故从1981年播种面积开始削减,到1985年仅剩下17 394亩,单产除两年受灾外,均保持中等水平。
水稻 1949年开始播种3 096亩,单产为73斤。以后时断时续,面积时增时减,1959年播种702亩,单产 480斤,为50年代最高产量。1960年,盲目地在没有经过翻耙的草甸里大量播种,面积达14 066亩,单产仅56斤,连种子都未收回。1970年播种75亩,单产640斤,取得较好收成。后来又有回落,直至1983年,单产始终徘徊在 287至347斤之间。1984年,农场试验站开始进行小面积试验,单产达千斤以上。
二、经济作物
双鸭山农场成立后,陆续、交叉种植的经济作物主要种类有:油料作物(包括向日葵、线麻籽、油菜籽)、麻类(包括线麻与青麻)、甜菜,另外还有少量的药材和瓜类。其中:油料作物 1963年以前为公种,“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农场改为生产建设兵团,由公种转为职工个人在地头、地边私种,1977年恢复农场建制后,又改为公种。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78年,达37 727亩,平均单产最高的年份是1977年,达700斤。麻类种植始于1957年,时断时续,播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60年,为749亩,平均单产最高的年份是1977年,达 216斤。甜菜种植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54至 1962年,第二个阶段始于1983年,播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83年,达3 845亩,平均单产最高的年份是1958年,达4 336斤。瓜类(主要是西瓜和香瓜)原为自给性生产,播种面积较少,1983年后,随着经济责任制的实行,逐步转为商品生产,1984年播种面积为1 064亩,平均单产约1 554斤,1985年播种面积增到1 908亩,平均单产提高到2 012斤,分别增加与提高79.32%和29.47%。至于药材,播种面积更少,主要是黄芪。
三、蔬菜
双鸭山农场的蔬菜生产,自建场以来,基本是自给性生产。种植的种类主要有: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西红柿、西葫芦等夏菜和白菜、萝卜、甘蓝、土豆、大葱等秋菜。有垅种与畦种两种。50年代农艺师邓永义试验成功白菜、萝卜不用母体采种,应用于大面积秋菜生产,时间由两年缩短为一年。1959年农垦部在该场召开蔬菜生产现场会议,推广了这一经验。7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与推广温室与塑料大棚,进行春、夏菜生产,逐步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自1950年以来,播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60年,达9 273亩,平均单产最高的年份是1985年,达4 035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