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耕作与轮作
第二节 耕作与轮作
第二节 耕作与轮作
一、耕作
双鸭山农场的耕作分为两种,即新开荒地的土壤耕作和熟地的土壤耕作。
新开荒地的土壤耕作建场初期,因排水条件差,只能在半岗地与岗平地开荒。随着机械设备的增加与兴修水利,开荒逐步转向低平地与低洼地。在“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受益”的思想指导下,根据当地春季“十年九旱”的特点,春季开荒后,即用花重耙耙一两遍就播种早熟大豆。正常年景,一般单产可达150斤左右,当年就可收回开荒投资。由于大豆生产期长,有利于土壤熟化,翌年即可倒茬种其他作物。
熟地的土壤耕作70年代初期以前,熟地的土壤耕作基本上是用平翻法,即翻到一定深度,为耕作创造一个疏松的耕层。以秋翻为主,可以大量接纳水分,晒垡熟化土壤,消除杂草和病虫害。翻后用轻、重耙各耙一遍,以减轻次年春季整地的压力。由于翻地量大,机械力量不足,部分地块只能翻而不耙,造成土坷垃越冬,增加春季整地的难度。70年代中期,实行浅翻深松、耙茬和深浅交替等试验,收到一定效果。1980年后,改用液压耙耙地,用链轨、木头等耢地,地表平整;用中耕机、七铧犁进行中耕培土,既松土,又能切断土壤毛细管,有利保墒。1983年,六队在麦收后,将麦杆粉碎还田,用深松犁进行免翻交叉深松试验,在土壤结构和产量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效果。1984年全场推广面积达11 847亩,单位成本1.12元,单产达310斤,增产幅度19.2%,单位效益15.48元,总效益达18 339.56元。此办法已在红兴隆农管局范围内大面积推广。
二、轮作
建场初期,以开荒建点为主,土地面积未定型,土壤熟化不良,只是在局部耕地实行传统的“倒茬”。6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小麦——玉米——大豆——杂粮四品轮作。后由于大豆出口量增加,玉米面积减少,改为远地号实行麦——麦——豆;近地号实行麦——玉——豆三品轮作。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因“学大寨”,玉米面积扩大,实行麦——玉——豆三品轮作。1977年后,又恢复远三品麦——麦——豆;近三品麦——玉——豆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