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施肥与改土

第四节 施肥与改土



               第四节 施肥与改土
  双鸭山农场耕地的70%分布在漫岗与丘陵地带,白浆土占20%左右,其余为薄层黑土和草甸土。土壤PH为6.5左右。
  建场初期,靠土壤的自然肥力进行种植业生产,50年代中期开始施一部分厩肥。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物理性呈现变劣趋势,水稳性团聚体明显减少,质地向黏稠方向转化,土壤僵板,容重增加,每平方厘米由1963年的0.55—O.65公斤到1973年增至0.86公斤,犁耕阻力越来越大。
  进入70年代,为改变土壤自然肥力下降的状况,农场各生产队成立积肥组,配备积肥车,并把专业性的常年积肥与群众性的业余积肥结合起来,大搞“万亩地,千吨肥”运动。到1979年,全场累计积肥30.3万余吨。在施农家肥的同时,还开始施用化肥。1980年后,农家肥逐渐减少,化肥逐渐增多。施肥方法亦从自制颗粒肥与种子同播、单施氮肥,发展到测土施肥、NP比配方施肥。
  为培肥地力,在施肥的同时,自1977年开始,还实行秸杆还田,即麦秸与玉米杆还田,到1984年,全场还田面积达66 761亩。1985年因实行家庭农场而终止。
  除上述措施外,农场于1966年还开始了土壤改造工作,即组织职工挖取洼地草炭土运入白浆土的地号内,每亩投放21.4吨,到1974年,全场共挖取草炭土12万余吨,改造土壤达5.6万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