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机队伍
第二节 农机队伍
第二节 农机队伍
1950年前,全场机务人员只有13人,而且技术水平也不高,处于“摸索干、干中学”阶段。
为扩大农场的机务队伍,以适应生产的需要,从1952年8月至1953年7月,松江省农管厅先后从宁安农场农机校分配来毕业生 24人,从曙光农场调入20人,从鹤立农校分配毕业生 18人。同期,农场还派出13人到曙光农场与九三农场学习收割机驾驶技术。1954年 7月,又从集贤县招收来80人(其中男、女各半),学习机务。
1958年后,从转业军人、支边青年、职工子弟中选拨人才,进行培训。除1960年送10人到合江农垦局学习拖拉机驾驶与修理技术外,主要是利用每年冬闲季节举办训练班,对机务人员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到1966年末,共举办50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培训工作中断,1972年开始恢复。到1985年,参加训练的从机务队长到农具手等各级各类机务人员达1 340人次。不仅满足了本场机械化生产的需要,而且从1968至1980年期间,还先后调出机务人员124人,支援创业、五九七、七星、饶河、红旗岭、前锋等兄弟农场。
1985年,全场共有机务人员891人,比1948年增加11.03倍。在现有机务人员中,各类机车驾驶员为807人,占90.57%,修理工为84人,占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