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机修造
第四节 农机修造
第四节 农机修造
1953年前,拖拉机的冬检要送佳木斯修配厂进行,既费时费事又加大了开支。1954年成立修理厂,建厂房660平方米,后又增建100平方米的翻砂车间。1969年因场部搬迁,重建厂房1 350平方米,接着又相继建起锻工车间200平方米,铸造车间350平方米,锅炉房100平方米,机加车间350平方米,到1976年,全厂厂房总面积达2 530平方米,主厂房可以同时检修8台机车。1978年,改名为修造厂,不仅承担全场农机的大修任务,而且还能制造部分产品,并从铸铁发展到铸钢,从制造零部件发展到制造整体机具,既满足了场内的需要,还能供应兄弟农场一部分产品。1953至1985年间,先后共取得较有成效的革新成果109项,自制机具与修造设备43种。
一、革新成果
机具 50年代将连接器的铁轮改为胶轮;将播种机的排种方轴改为轴承;将收割机的链条传送改为皮带传送,对牵引式收割机开始进行改装,前后改装之处达40项。60年代将原烧汽油的“齐纳”牌拖拉机改为烧柴油,节省了费用;将扬场机的平板皮带改为三角皮带、钩形链子改为滚珠。70年代将五铧犁改为液压控制;中耕机改装刨埯机,便于深松、追肥、间苗、除草;东方红拖拉机增设柴油、水预温装置,解决了春、秋低温柴油凝固问题,延长了低标号柴油使用的时间,降低了油料费用,此项革新在全国农垦系统及农村公社得到推广;将东方红拖拉机润滑油粗过滤器改为用卫生纸过滤,降低了主体油比,延长了机油更换周期;用“平、改、涂、浸”的办法,解决了东方红拖拉机漏油、渗油问题,起到节油、降低成本、保持机车清洁、延长机车寿命的作用,此项改革在省内农垦系统推广;对油料管理进行了输油管道化,以及缓冲卸油、三级过滤、两次沉淀、自动计量、封闭加油等一系列的革新,使燃油达到净化要求,此项革新已在省内农垦系统推广;对五铧犁加设合墒器,使耕耙结合,达到碎土、保墒的目的;对五铧犁加设深松装置。80年代对喷雾机进行了防后滴改装;在收割机上改装了柴油、水预温装置;对收割机进行了防陷半链轨改装;对东方红拖拉机亦加宽链轨,改造了防陷装置。
修造设备50年代改装了电动夹板锤、电动焦炭粉碎机、电动筛子、磨光工具、电动洗瓦机、简易电焊机(曾参加省与北京的科技成果展览会)、充电机、洗油咀机、“C—80”拖拉机缓冲弹簧拆卸工具、电动气门研磨机等。70年代革新了铆钉电阻加温器、空气铆架机等。
二、自制产品
机具50年代研制成功颗粒肥料机,先是小的卧式,后改为大圆盘。60年代研制成功清粮机。70年代研制成功晒场用的麻袋装车机;玉米精量点播机;引导轮轴(部件,7000根)、铸钢元宝梁、割晒机万向节和整体引导轮等(零部件);镇压器(80台)。80年代研制成功晒场用散装装车机,茎杆切碎抛撒机;深松犁(14台);瓜子分离机等。
设备50年代研制成功简易龙门刨床、热特油泵试验台、过滤芯子清洗机、充磁机、油压手拨器、“齐纳”拖拉机支重轮拆卸工具、暖气炉、电动油咀磨机。60年代研制成功插床、磨缸机、电磁充铆机、支重轮拆装台、支重轮磨合台、清洗机、起动机磨合台、后桥拆装台、发动机拆装台、后桥磨合台、变速箱拆装台、油泵拆装工具、飞轮拆装工具、燃油泵试验拆装器、拨轴承工具、油咀头拆装工具、龙门吊车5台、电焊机5台。70年代建立无芯工频熔钢电炉1座,为化钢水做铸钢件创造了条件,研制成功卷板机、剪板机,8时×6米的拔管机并生产铸管650吨。另外,还自行设计、制造了日产万块的半干式龙口挤瓦机,并协助瓦厂进行全部安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