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良种繁育

第二节 良种繁育



                    第二节 良种繁育
  郊区家畜、家禽的良种繁育工作,始于1958年。
  一、马
  1958年引入卡巴金种马l匹,同时建立了马匹配种站,开展了人工授精。1969年后,又先后从海拉尔和双鸭山农场(时称二十九团)分别引入一批三河马与l匹奥尔洛夫公马,与原来饲养的蒙古马进行杂交,较好改良了当地马匹的品种。
  二、黄牛
  1975年,对原来饲养的朝鲜牛使用肉用型的利木赞、兼用型的西门增尔和黑白花奶牛等优良种牛开展冻精配种试验,进行改良。在取得初步成效后,1978年先后在当时的长胜公社爱国大队、宏伟大队、立新大队、双富大队相继建立了输精点,并培训了一批人工授精员,进行推广。1984年,为进一步搞好家畜的良种繁育工作,双鸭山市畜牧总站下设了家畜繁育指导站,并在太保乡的七一村与长胜乡的兽医院建立两处人工授精点,进行黄牛品种的改良工作。
  三、奶牛
  1975年,开始进行奶牛冷冻精液配种试验。经过近10年的摸索、总结,终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1985年,改良后的奶牛,平均年产奶量达到7 000斤,最高的单牛年产奶量达到1.3万斤。
  四、猪
  1984年,从八五二农场三队引进瘦肉型三江白种猪7头,其中:公猪4头,母猪3头,进行配种繁殖。次年,长胜乡农民韩长录又从外地引入杜洛克公猪,从而加快了当地猪的改良繁育工作。
  五、鸡
  在70年代末期,对从外地引进的克航、罗斯、白洛克、星杂579等良种蛋鸡与肉鸡,由于只作饲养或自然繁殖,因而成效不大。进入80年代后从哈尔滨等地引进的滨白42蛋鸡与星波罗肉鸡等优良品种,进行人工孵化。1983年又引进了鸡雏鉴别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