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水利农电第一节 水利建设 第一节 水利建设
双鸭山市郊区农业的水利建设,始于1956年。初期只是组织农民修建一些土井浇地、挖沟渠排涝等零星、简易的水利工程。1958年开始大搞水利化,陆续建起了一批规模较大的蓄水工程、提水工程、引水工程、喷灌工程,并对流经当地的安邦河进行治理,逐步增强了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一、蓄水工程
郊区蓄水工程主要是水库和塘坝。自1958年以来,先后修建水库4座,设计总库容1 502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 018万立方米,死库容14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98万亩;塘坝13处,总库容1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近1 000亩。
山河水库 位于太保乡二道河上游,距市中心尖山区10公里,因大坝设在山河村而得名。1958年由集贤县修建,原名共青水库。1959年因资金不足停工。后划入双鸭山市。1974年投工兴建,并采取季节性群众突击与专业队常年施工相结合的方法,于1979年10月基本竣工。大坝长690米,坝基宽30米,最大坝高12.9米,坝顶高程135.9米,坝顶宽10米。坝身迎水坡比1:2.5,干砌块石护坡;背水边坡1:2,坝脚处设有平铺式滤水坝址。设钢筋混凝土输水洞2孔,洞长54米,断面90×2,进口底高126米,最大泄洪量12立方米/秒。共完成土方量46.6万立方米,石方量6.26万立方米,混凝土900立方米。使用钢材43吨,水泥722吨,木材180立方米。总用工48万个,总投资额达200万元。集水面积49平方公里,设计库容96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713万立方米,死库容6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78万亩,为小1型水库。
1981年汛期,山河水库库容达到警戒水位,大坝背水坡出现滑坡80延长米,土方达1 500立方米,最大滑坡深 1米。副市长阎书生带领市防汛指挥部成员,亲赴现场,进行视察,并及时决定将溢洪道下降 1米,组织社员加高培厚土坝。经日夜奋战,严加守护,终于保住了水库,使下游农田、村屯和集贤煤矿安然无恙。
定国山水库 位于岭东区安邦河上游,距市中心尖山区10公里,因大坝建于定国山下而得名。1959年6月14日动工,由双鸭山矿务局抽调职工300人和全市机关干部轮流参加义务劳动修建,同年8月26日大坝合拢。大坝结构为粘土夹碎石、块石混合土坝,长400米,坝顶宽 2米,最大坝高12米,平均坝高10.50米,坝顶高程156.90米。坡比,迎水坡为 1:2、1:2.5,背水坡为1:1.5、l:2。集水面积254平方公里,设计库容50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30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40万立方米,死库容77万立方米,属于小I型水库。既解决了岭东区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问题,又可灌溉水库下游1.5万亩蔬菜基地。
由于大坝无放水洞和永久性溢洪道,仅有一干砌块石溢堰,加之坝体单薄,坝基合拢处渗漏比较严重,1973年9月初,在连续3天暴雨后, 9月12日溢洪堰决堤。岭东区和岭东矿革委会紧急动员职工、学生和街道妇女奋战41天,用工1.6万个,运送土石方4 600立方米,花费材料费和人员工资57 930元,于10月23日滚水坝合拢。此后,矿务局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水库的加固消险工程。1985年再次进行了大坝迎水面护坡、背水面加厚和溢洪道加宽工程,终于使水库达到防洪标准,累计投资总额达200万元。
双胜水库 位于安邦乡双胜村,距市中心尖山区 3公里,因大坝建于双胜村而得名。1967年7月6日动工,由当时的安邦公社组织所属的双胜、双兴、原鲜、新兴、公立、西山、双合等7个大队的300名社员,实行突击施工,于同年10月1日大坝合拢。大坝全长330米,当年坝高2.7米,完成土方量10万立方米。第二年又继续修建,坝高增加2米,增加土方5万立方米,集水面积11平方公里,设计库容30万立方米,死库容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 000亩,属小Ⅱ型水库。
放水洞采用双孔,最大泄量20立方米/秒。闸门钢筋砼20立方米,浆砌块石1 500立方米。没修溢洪道,仅靠放水漏调解,每年可自流灌溉蔬菜地350亩。1982年消力池被冲垮。1984年,放水洞又被冲毁三分之二,双排输水涵管因基础塌落报废,灌溉能力大大降低。每到旱季,只能在下游用小泵抽水灌溉。
靠山水库 因位于太保乡的靠山村而得名。原由集贤县于1958年组织民工修建,后因资金紧张,清基后坝高2米时就停建了。划归双鸭山市后, 1975年挂锄期间,由太保公社组织民工用大会战的形式集中力量抢修。经过一个秋冬的突击,土坝基本完成,第二年修了一孔90输水洞闸门,总土方量12万立方米,钢筋砼100立方米,浆砌块石420立方米。集水面积38.2平方公里,设计库容12万立方米,死库容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5 000亩,为小Ⅱ型水库。由于坝体单簿,1981年8月汛期,因雨量过大,溃坝报废。
塘坝1975至1978年,先后共修建塘坝13处,控制流域面积53.5平方公里,总库容1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近1 000亩。其中:较大者有两处,一是朝阳塘坝,集水面积3.5平方公里,容水1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00亩;二是新村塘坝,集水面积5平方公里,容水0.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00亩。
二、提水工程
郊区的提水工程有两种,一是电力抽水站,亦称泵站;二是井灌。
电力抽水站 1963年开始修建,当年建成13处。1973年发展到26处,灌溉面积增加到3 000亩。以后逐步下降,特别是1980年,下降的幅度更大,到1985年,能够使用的只剩下 5处,灌溉面积不足1 500亩。其中:设在安邦河沿岸的仅有安邦乡原鲜村的两处,各设1台40千瓦的机组,灌溉稻田 1 000亩。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工厂的废水排入安邦河,造成河水污染,供浇灌蔬菜的泵站不得不停止工作;二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种植作物各异,用水时间不一,大泵站流程远,浪费大;三是有些塘坝报废,小溪干涸,无水可抽。
井灌 始于1956年,当时郊区农村使用马拉水车提取井水灌溉农田、菜地。1960年,西山村开始在两眼土井上安装了1台4.5千瓦电机和1台4K—25水泵,架设了电线,灌溉面积达150亩。1963年,郊区电井发展较快,当年就建12眼,装机总容量达到76千瓦,灌溉面积增至860亩。随着煤炭的开采,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很多原来打的大口井因干枯报废。为寻求新的水源,1975年,安邦公社公立大队的第一和第三生产队请——。煤田地质队给打了一批深井 (平均井深在80米左右) ,由水利农电站协助架设了高压输电线路和安装了配套的深井泵,当年受益,解决了300亩秋菜地灌溉问题。1978年,郊区部分社队用300毫米水泥管作井管,用长竹劈子或木杆连接,成井后用2寸潜水泵提水,单井灌溉达100亩。但竹劈子和木杆均易腐烂,两年后管节移位,水泥管井全部报废。自此以后,打深井改用焊接铁管。郊区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井灌也由打大井变成了打小井(即农民在自己庭院或承包地中打井),提水方式,使用手压或用220伏的照明电启泵。既方便,又经济。
三、引水工程
郊区的引水工程有两项,一是滚水坝;二是渡槽。
滚水坝 1973年建于安邦河上的尖山区选煤煤厂铁路桥下游200米处。以解决安邦公社原鲜大队500亩稻田的灌溉问题。此工程由市水电站设计,安邦公社组织社员施工,10月份动工。先在坝址上游20米处西岸挖一条长80米、宽5米的导流渠,把安邦河水引入马蹄河,然后清基。基础深2米,辅设铁网,回填碎石O.5米,以上是块石、大块石,最后用8号铁线编网收拢。经半年的紧张施工,1974年4月30日封闭导流渠,安邦河水驯服地进入长达 500米的主干渠和12条支渠(总长达6 000米)。滚水坝工程移动土方量7 200立方米,干砌块石1 800立方米。投入使用后,使原鲜大队的500亩稻田连年丰收,产量提高两成以上。但由于阻水,汛期对选煤厂及沿岸居民造成威胁,终于在1981年8月由市政府决定,将滚水坝炸掉,改建电力抽水站。
渡槽 为解决长胜公社红旗大队菜地(在安邦河东岸)的灌溉问题,1978年6月修建 1座跨河(安邦河) 渡槽,把对岸竖井煤矿排出的井下水接引过来。这一工程由市水利农电局水利勘察设计队设计,水利建筑工程队施工。6月15日开始清基,进口和出口基深2.25米,采用回填粘土1.65米、沙子0.15米、碎石 0.15米、块石0.3米作为防渗层。中间19座槽墩,间距6米,采用捣制钢筋混凝土;用20节 U形钢筋混凝土预制件在墩上连接而成渡槽。槽宽1.2米,全长120米,流量0.2立方米/秒。全部工程于同年9月30日竣工,总投资 8万元。渡槽下主干渠宽1.5米,长2 500米,由长胜公社组织社员修建。有效灌溉面积2 000亩。
四、喷灌工程
1974年,市农业局水利农电科引进70台单机单喷头的小型喷灌机组,1979年夏,省水利厅拨款10万元,搞喷灌试点。经过组织有关人员到哈尔滨和大庆参观学习,在长胜公社爱国一队的一块白菜地搞固定式喷灌试验。由于设计和安装精心,于 9月初试喷成功。1981年,省水利厅把哈尔滨重型机械厂生产的 L—80型管移式喷灌机组委托双鸭山市在安邦公社的西山大队进行试点,并召开了现场会议。当年发展5处,喷灌面积达1 000亩。1982年增加到18处。1983年达到43处,其中:固定式 1处,半固定式10处,管移式32处。1984年,为适应农村承包与专业户的需要,市水利农电局派人到河南省新郑喷灌公司购入50套12C×195型柴油喷灌机,配2.5BP——55水泵,全部机组可以安装在 1辆双轮手推车上,无论是井、河、池、塘,凡有水源的地方均可喷灌,深受农民的欢迎。
五、河道治理
流经双鸭山市区的安邦河,由于原自然河道弯多阻水,加之沿河两岸植被不断遭受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河床滚动,逢涝必溢,溢必成灾,危害甚大。从1950年至1964年的15年中,安邦河水共出槽7次,给两岸农田和居民造成很大损失。为除害兴利,1964年5月,双鸭山市人委成立了安邦河防洪工程指挥部,由副市长高学先任总指挥,开始对安邦河进行治理。
堤防建设 安邦河堤防全长13.8公里,共分三段,总工程量33.9万立方米,投资额47.2万元,由市农业局水利科设计。防洪堤和排水工程按10年一遇设计,平槽泄流量按 4年一遇设计,灌溉保证率为75%,保护农田1.11万亩。第一段工程从岭东区定国山水库至岭西公路安邦河大桥,长6.3公里,东岸筑堤。其中:砌石护岸2.3公里。此段工程由双鸭山矿务局生产学习班1 000人担负,1964年6月10日动工,于8月25日完工,比计划提前35天。堤顶高程按1960年最高水位100.22.米(福利屯水文站,下同),超高0.6米修建,平均堤高2.5至3米,顶宽 3米。坡度,内坡1:2,外坡1:1.5。土方量17.5万立方米,修闸门l座,改河道2.3公里。经20年历次洪水考验,达到了设计标准;第二段工程从双合泵站(即现市运输公司家属住宅)到双鸭山市与集贤县交界处的滚兔岭,全长5公里。1965年10月动工,由安邦公社组织西山、双合、公立3个大队的 500名社员,30台大车施工。同时,市委、市人委还利用星期天组织全市机关干部和各中学师生参加义务劳动。经过45天的奋战,完成了堤防修建任务。平均堤高2.5至3米,堤顶宽3米。坡度,内坡1:2,外坡1:1.5。土方量13.9万立方米;第三段工程从选煤厂矸石山至双合泵站,长2.5公里,其中:以黑鱼泡公路桥为界,桥南在东岸筑堤,桥北在西岸筑堤,1966年8月动工,同年9月竣工,由安邦公社的原鲜、双胜、双兴3个大队,投入500名劳力修建。堤高1.5至 2米,堤顶宽1.5米,土方量2.5万立方米。
疏通河道 包括两项工程,一是截弯取直。安邦河道弯处甚多,仅尖山区选煤厂铁路桥至滚兔岭一段就有弯曲河段40多处,其中:还有3处“G”型圈河,既造成流水不畅,每遇洪水,易于泛滥,又浪费大量土地。1968年10月,安邦公社组织300名社员,分3段进行了截弯取直工程。第一段从化工总厂到黑鱼泡公路桥,开挖河道 250米,取直了原来弯曲到尖山区养鱼池的圈河,完成土方量5 625立方米,节省土地180亩;第二段由六号井到市传染病医院,截弯3处,完成土方量 3 240立方米;第三段由西山村到滚兔岭,截弯 6处,取直两个圈河,完成土方量6 480立方米,节省土地260亩。通过截弯取直后,从定国山水库至滚兔岭这一段的河道长度由原来的19公里缩短到13.8公里,共节省土地 440亩。二是清淤除障。为确保安邦河流经市区这一段的流水畅通无阻,消除河水出槽所造成的危害,在建设堤防、截弯取直后,1979年双鸭山市革委会颁发了《关于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布告》,市防汛指挥部即把安邦河的清淤除障工作放在首位,有计划地从定国山水库到滚兔岭13.8公里的河道上,安排 8个采沙队,签定护堤固岸的承包责任制,坚持常年清理淤积河沙,并在每年汛期前进行集中力量突击。1981年 8月,炸掉了原鲜滚水坝。1985年,市环卫站清除倒入安邦河道的垃圾 1 500立方米。同时,1983年还成立了堤防管理站,坚持常年巡逻检查,严禁在行洪断面内建房和设任何阻水物;对在堤防管理范围内的已建房舍,进行了有计划的拆除,从而保证了河水畅通,减少汛期威胁。
附:1979—1985年双鸭山市郊区农业水利设施与成果统计表
1979—1985年双鸭山市郊区农业水利设施与成果统计表
表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