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育苗 第一节 育 苗
双鸭山市地方林业的育苗生产,始于1953年。到1985年,苗圃总数已达13个,当年育苗面积为754亩,其中:新播129亩,产苗量达3 250万株,实现了自给有余。
在地方林业的有林单位中,双鸭山矿务局于1952年就在现尖山林场建起1处120亩的苗圃,1953年新播50亩,1954年换床40亩,无性繁殖杨木插条20亩,同年秋季上山苗木达30万株。1969年,矿务局所属的岭西、四方台、宝山等矿相继建立起一批小型苗圃,进行育苗生产,由于技术力量薄弱,管理工作跟不上去,致使苗木质量差,产量低,成本高;加之尖山林场苗圃于1978年已扩大到 505亩,成为全国煤炭系统最大的苗圃,于是在1980年就将各矿所建的小型苗圃全部撤销,由尖山林场苗圃进行集中育苗。从1981年起,年产苗量已达到1 500万株以上,除满足全矿区造林和绿化用苗外,每年还能外售300余万株。
双鸭山农场于1957年正式建立苗圃,初期面积只有10多亩,所产苗木主要用于四旁绿化。1961年后逐步扩大,到1965年已达75亩。1971年,将苗圃迁到17队,面积达 105亩。1978年,苗圃又扩大到195亩,当年新播188亩,1979年茁木产量达 977.6万株。到1985年,苗木产量基本上可以满足全场的需要。
双鸭山市林业局于1959年在岭西林场建立苗圃,面积为15亩,产苗量为78万株左右。1961年后,由于林场增加,造林任务加重,苗木满足不了全局的需要,1964年又在岭西区的马蹄河南岸建起1处300亩的苗圃(后交给岭西林场管理),苗木最高年产量达 1 500万株。1969年,又在羊鼻山林场、定国山林场和四保林场分别建起3个小型苗圃,使苗圃总数达到4个,占地面积达620亩,苗木年均产量达1 200万株左右,基本上满足了全局造林和市政系统四旁绿化的需要。
郊区各公社于70年代中期相继建起苗圃,到1979年,3个苗圃的总面积已达105亩,育苗面积达87亩,其中:新播45亩,产苗量达218.4万株。1983年扩大到500亩,育苗面积为495亩,其中:新播374亩,当年出圃苗木达629万株。1984年,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办的苗圃,在占地面积上有所压缩,但又办起了一批个体小型苗圃,到1985年,郊区苗圃达到7个,占地面积达450亩。
附:1979—1985年双鸭山市地方林业育苗面积统计表
1979—1985年双鸭山市地方林业育苗面积统计表
表10—11 单位:亩
地方林业的育苗生产,1969年以前均为手工作业,人力浇灌。进入70年代后,开始逐步采用机械与手工相结合的作业方式,实行管道浇灌。所培育的苗木品种,初期为红松、樟子松、落叶松、水曲柳等。后来相继增加了黄波罗、胡桃楸、椴树、云杉、白桦、杨树,以及四旁绿化用的垂柳、龙须柳、糖槭、马尾松等。1980年后,为美化庭院,又逐步增加了杜松、侧柏、红皮云杉、丁香、金老梅、锦鸡儿、紫穗槐、绣线菊、珍珠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