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仓储运输
第八节 仓储运输
第八节 仓储运输
一、仓储
1950至1955年,商品仓储库房只有1 500平方米用拉合辫子盖的简易棚,大部分商品露天存放。1957年,以建砖木结构的库房为主,但质量仍很差。1958年,随着商品的“大购大销”,仓储工作尽量提高仓库的利用率和仓储人员的工作效率。各仓库通过总结经验和外出参观学习,利用原有仓库面积开展合理堆码,做到精心养护,认真检查。商品入库做到入库快、调拨快、月帐月清,月对季盘,定额管理。1967年后,对原有的一些破旧库房进行扩建,同时新建了一批高质量的库房。随着储量的增加以及贮存期的延长,商业仓储系统开展了“六无”(即无火警、霉变、残缺、锈损、差错、虫吃鼠嗑)活动,在商品养护和管理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82年以后,为提高仓储利用率,变平面堆码,为立体堆码。百货公司增加了角钢货架,将小百货库、大小针织库、胶鞋库一齐向上发展,库存量比原来增加3倍。五金公司搭架上楼,分库存储,配备了专兼职养护员,严格入库手续,1983年被省评为四好库。到1985年,商业仓储库房总面积增加到68 529平方米,全部达到省规定的一类库标准。
二、运输
1950年,国营商业建立初期,经营的商品由上级公司统一调拨,统一运输。因此,在市外主要以铁路运输为主,占运输量的90%以上,市内送货有3辆马车。随着商品的增加,五十年代末增加了机动车,到1971年全部取消马车。1980年商品运输进行承包,实行专车专人,单车核算,一包到底。1985年末,商业拥有各种机动车49辆,基本保证了商品短途转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