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营结构
第二节 经营结构
第二节 经营结构
一、生产资料
1954年以前,双鸭山矿区生产资料供应工作,由矿区职工消费合作社承担,当时,只经营少量的工农业生产资料。1956年 6月,成立生产资料批发部以后,主要经营品种有:锹、镐、车马挽具、锄头、镰刀、小五金和少量的农药等商品。经营方式是组织“货郎”下乡下矿送货和设店经销。1960年之后,随着专业公司、专业商店和 3个基层供销社的建立,购销渠道和经营形式不断拓宽。当时,正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在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供应紧张情况下,生产资料采购供应站为地方小烘炉、铸造厂、元钉厂、编织厂等小型企业提供废钢材 399吨,梢条27吨,锹把、镐把、锄把原料 3万根,将生产出的产品再收购上来投放市场,为缓解工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紧张起到了积极作用。到1965年末,为农业生产购进化肥11种 8 670吨,农药13种310吨,各种农机具400多台(件)。还组织支农服务队、服务组,先后为农村、厂矿企业送货477次,销售额达2 310万元。
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资料仍是按计划采购,按计划销售,计划内的商品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有些地方工业企业因缺乏原材料而被迫停工停产。在此期间,国家调拨的化肥、农药只占年需求量的37%,调拨的锹、镐、元钉、铁线和板钳工具占年需求量的42.4%。 10年间地方工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余额仅相当于1964年和1965年的两年总和,商品销售全部实行凭票供应,造成生产资料供应连年亏损。
1978至1985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松绑给企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拓宽了生产资料购销渠道。1977年底以前,生产资料累计亏损额为31.24万元,从1978年开始扭亏为盈,当年实现利润5.7万元,到1985年底连年累计盈利117.4万元。盈亏相抵后,纯上缴利润 86.16万元。固定资产由4万元增加到71万元,平均年增长率为74%,自有流动资金由16.5万元,增加到43.7万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1%。市供销联社生产资料公司1982年、1985年两次被评为全省供销系统“六好企业”。
二、日用杂品
1954年以前双鸭山矿区日用杂品供应主要经营品种有:日杂类、百货类、五金类、食杂类、陶瓷类和粮油盐类,年销售额80万元。1956年供销合作社成立日杂批发部以后,日杂批发和销售由80万元上升到 130万元。在经营品种上又有所增加,到1958年供销社系统日用杂品销售额239.6万元。1965年,基层供销社生活日用品销售额 487万元。1966至1976年,由于日用杂品供应不足,高档商品和部分日用杂品都实行凭票供应,使商品销售额比1965年下降30%。1977至1985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市生产资料日用杂品公司打破了依靠专业公司调拨商品的格局,采取面向全国,面向厂家,并加强横向经济联系,先后与沈阳、大连、天津、上海、北京、江西、湖南、吉林等省市中 100多个厂家建立了固定供货关系。1980年以后,从厂家直接进货的比重占日用品总进货量的62.5%以上。到1985年,日用杂品销售总额 448.7万元。生产资料日用杂品公司的日杂一商店,是全市最大的一家日杂商店,营业面积 500平方米,自1977年 5月开业起,由于经营管理成绩突出,1979年起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供销系统先进企业,1985年日杂一商店被评选为全省“六好企业”。日杂一商店经理刘凤珍评为省劳动模范,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三、干鲜果品
1956年,建市初期,全市城乡人民所需要的干鲜果品,是由商业系统的蔬菜公司经营,兼设网点。当时经营品种只有苹果、梨,年均销量3万公斤。1962年3月,市干鲜果品采购供应站成立后,主要经营:干鲜果品、干菜、调味品种。1963年,为扩大城乡物资交流,活跃市场,适应供销社开展经营业务需要,又成立了贸易货栈,在经营范围上逐渐扩大,经营品种近200个,上有绫罗绸缎,下有葱姜大蒜,年销售额168.8万元。后由于管理不善,造成亏损,1964年末撤销了贸易货栈。1965年,商品销售额175.1万元,实现利润2.6万元。1966年,果品站与蔬菜公司合并为果菜公司,内设果品库和蔬菜库,同年 9月,将果菜公司分为果品和蔬菜两个站,年商品销售额为109.9万元。利润额5.9万元。1972年果品与蔬菜分开,1973年,在果品站的基础上成立了果品公司,当年商品销售额16.2万元,实现利润6万元。1976年,果品公司购进苹果和梨246万公斤,由于销售迟缓,果品腐烂,造成 4.2万元的严重经济损失,致使公司当年亏损7.1万元。1979年,果品公司为了增强企业后劲,利用人防工程修建了2座可储500万公斤的地下果库和半地下果库。1982年把 2个库改建为两个批发部,采取了统一计划,分口经营、单计盈亏的办法,使销售额由1979年的317万元增加到388.5万元,年增长率为7.15%。1983年,果品公司下设4个批发部和3个商店,年销售额480.8万元,实现利润16万元。1985年,由于管理不善造成亏损2.5万元。
四、土特产品
市土特产品收购站建于1952年,这是供销系统成立最早的一个单位。主要经营项目是收购废金属,各种皮张。1956年经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批准,在收购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市采购供应批发站,主要经营土产、果品、日杂、陶瓷、废品,有职工22人,年销售额 203万元。1958年三局合一时,成立土特站,经营生产资料、土特产品、废品、畜产品,在岭东、岭西建立收购网点。下半年该站先后成立木工厂、被服厂、伞厂、麻绳厂、笊篱厂、小烘炉。但是,由于这些工厂生产的产品质量差,产量也不稳定,到1962年末全部停产,造成经济损失163万元。1962年,生产资料站从土特站划出,土特站年销售额163.5万元。1965年,土特站又与生产资料站合并,成立综合站,年商品销售额272.2万元,实现利润2.6万元。1968年末,土特站和生产资料再次分家,分别成立农副产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批发站。1970年,将农副产品批发部改为土产公司,翌年,土产公司又成立了土特购销门市部。1973年,土产公司销售额222.1万元,实现利润5.1万元。1979年末成立贸易货栈,与土产公司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80年元旦,贸易货栈正式开业。同年11月土产公司与贸易货栈分家,年销售额209.4万元,实现利润2.5万元。从1977至1985年,共累计收购羊毛 5 919担,收购蜂蜜5 387担,收购谷草1 560吨,收购蓖麻19担,收购各种元皮990.56万张、土篮子11.78万付、大小笤帚 21.25万把。1985年,销售额405.2万元,经营利润0.8万元,人均销售额3.9万元。1977年,市土产公司评为全省供销系统先进企业,1982年,土产公司新华贸易商店评为全省供销系统“六好集体”。
五、废品收购
1972年5月1日,成立废品公司。废品公司成立之前,一切购销业务均由土特站负责。1962年,废品收购总值25万元,1968至1973年共收购废旧物资0.8万吨,总值达42万元,商品销售额 63.2万元。为了进一步扩大废旧物资回收渠道,从1974年起,在尖山区、岭东区、岭西区、宝山区、四方台区和七星矿增设了 6个分公司,发展集体和个体收购网点62个。1978年,为纪念周总理对废旧物资回收工作题词20周年,全系统掀起废品大收购高潮,共出收购车辆 242台(次),733人(次),并对废旧物资实行再挑选、加工,年加工生铁铸件 150吨,挑选各类半成材300吨,支援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1980年,废品收购总值实现147.8万元。商品销售额130.1万元,利润额0.7万元。到1985年,商品总销售额302.3万元,利润27.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