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粮油加工

第三节 粮油加工



                   第三节 粮油加工
  一、制米
  双鸭山制米工业始于1947年,双鸭山矿务局在岭东火车站附近木板仓库建立矿区第.一家制米加工厂,当时称岭东米厂。由于设备简陋,只能加工玉米


子和玉米面,日加工原粮3 000斤,供应矿区职工食堂。1949年9月,双鸭山矿区根据合江省政府的指示,由佳木斯企业局驻双鸭子办事处接管制米厂。1950年8月13日,制米厂移交给双鸭山矿区粮食公司后,将制米厂迁到尖山粮库院内,改名为尖山制米厂。厂房面积 80平方米,有17名工人,分三班作业,日加工原粮5 400斤,生产品种有玉米面、玉米 子和高粱米。1953年9月,尖山米厂与佳木斯米厂合并,大部分设备和工人调往佳木斯市。1954年 5月,粮食公司决定由傅广存等4人在尖山米厂原址利用剩下的 1台直径900毫米的电动石磨继续加工原粮,品种只有玉米面,日加工原粮600斤,到1955年7月,又增添了制米设备,日加工量2 500斤。
  1959年,省人委和合江地区专署投资兴建双鸭山粮米加工厂,地点设在集贤县福利粮库院内,设计能力日加工量180吨,当年10月破土动工,于1960年9月竣工,到11月才正式投产,日加工原粮13吨。1962年,厂房扩大,设备增加,改进工艺,使日产由13吨增到70吨,出品率为85%。1966年 4月,尖山制米厂搬迁至宝山粮库,日加工量30吨。到1985年,双鸭山市共有制米加工厂2处,其中:双鸭山市制米厂日产量280吨,宝山粮库制米厂日产量70吨,不仅能保证全市用粮,而且还为中转粮进行加工。
  二、制粉
  1975年前双鸭山市没有制粉加工业,全市面粉供应全靠外地调运,因成本高和不及时而经常出现面粉供应紧张的现象。1973年,市革委决定在市粮库院内建设 1处制粉厂,1973年动工,1975年5月1日正式投产,日加工原粮140吨,从此结束了面粉从外地调入的历史。1981至1985年,市制粉厂对制粉工艺流程进行了全面更新改造,使面粉产量逐渐上升。1985年共加工小麦39 195吨,生产面粉29 958吨,其中:标准粉 24 323吨,特制粉5 635吨,面粉实际出品率为76.43%。
  附:1975—1985年双鸭山市加工小麦综合情况表
           1975—1985年双鸭山市加工小麦综合情况表
  表11—8                               单位:吨



  三、制油
  双鸭山市制油厂是1960年5月5日开始兴建的。当年10月竣工,11月投产,日加工大豆30吨。1962年增加部分设备,日加工大豆49吨。1970年进行了设备改造,将原始的用人工搬杠榨油改造成液压榨油,既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又提高油脂出品率。日加工大豆增加到90吨。1981年开始实行浸油新工艺,浸油车间8月破土动工到1982年7月正式投产,日加工大豆 120吨。到1985年,年加工大豆28 145吨,为年计划的100.5%,出品率为16.1%,吨油加工成本248.05元,比1984年253.63元,下降5.58元,产品质量全部合格,不仅满足市场供应,而且又加工议价豆油 162吨。1985年,制油厂生产的豆油被国家商业部授予1985年度“中商部优质产品和信得过产品”荣誉称号。
  附:1962—1985年双鸭山市加工大豆生产情况表
           1962—1985年双鸭山市加工大豆生产情况表
  表11—9                       单位:吨、元/吨、元/人



  四、挂 面
  双鸭山市的挂面生产是从1964年开始的。当时市区只有粮管所1家挂面厂,按设备生产能力日产可达1万斤挂面,但由于受厂房、资金所限,日产量只能完成0.5万斤。品种有:味素挂面、鸡蛋挂面和豆汁挂面,在这3种中又分别加工成宽、中、细,深受市民欢迎。1968年11月5日,将挂面厂同尖山粮库合并后,配有两套挂面机,日产量达万斤,品种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银丝面,销路很广,基本保证了供应。 1973年由于面粉紧张,挂面按细粮供应,挂面厂停产。 1979年随着粮食形势逐渐好转,市粮食局先后在四方台粮管所、尖山杂粮店和岭西粮管所成立挂面加工厂,挂面日加工量3 200斤。到1985年底,全市共有挂面加工厂5处,其中:市制粉厂的挂面车间,日产高达万斤,其它4厂日产挂面均达 1 825斤,不仅满足本市的需要,而且还销往外地。
  五、熟食
  双鸭山市粮食部门的熟食生产始于1973年。当时粮食部门提出了为矿工吃饭排忧解难,首先在岭西粮店制作大煎饼,日生产 100斤左右,很受群众欢迎。之后,各粮管所都摊起大煎饼。但由于销量小,利润低, 1年之后大部分停产。1978年,市粮食局为了解决“新长征”路上吃饭难的问题,要求各粮店不仅供应粮油,而且还要卖熟食。全市各粮店因地制宜,砌灶搭炉。加工品种有油炸糕、豆馅饼、面包、酥饼、麻花、油条等。1982年,已发展为蒸制类、烤制类、油炸类等上百个品种。按风俗习惯,每到过节还加工粽子、月饼等投放市场。各粮店都实行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到1985年全粮食系统已有熟食生产厂、部58个,总面积 5 143平方米,各种生产设备165台,月生产能力达100万斤,销售量为全市平均每人每月3.05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