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粮油仓储
第五节 粮油仓储
第五节 粮油仓储
一、仓库建设
1950年,双鸭山矿区粮食公司从矿务局接收一座小型仓库(尖山粮库前身),库内有 2个房式仓和3个圆仓,面积1 500平方米。1952年4月,在岭东煤矿建1座粮库,当时因建筑材料缺乏,只建了2个鱼鳞式木板仓和2个简易仓。
1954至1964年,双鸭山地区粮库已发展到4处,各式粮仓21座,仓容量1 261万斤。
1968年,粮食部门组织仓储职工学习省局推广的马连道粮库建土圆仓经验。从1970到1976年期间全市共建土圆仓150个,但由于建土圆仓造价高,寿命短、维修难、不易机械化作业,而逐步被淘汰。
1980年,全市粮仓已向结构坚固、储粮效益好的新式仓型发展。到1985年,建玉米、小麦上料钢板仓各4个,建砖筒仓52个。全市仓库面积287 125平方米,容量13 837万斤。
二、粮油检验
1952年底在尖山粮库成立化验室,开始粮油检验工作。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之后,对粮油质量检验有了具体标准。即执行东北区粮食局制定的“干、饱、净”标准。以纯粮率为定等基础,杂质超过降等,水分超过限度拒收。
1956年,随着粮油入库量增加,粮油检验量也随之增加,检验标准由原来2项增加到3项,检验仪器逐渐增加和完善。
1982年,双鸭山市粮油质量检验工作已实现标准化。检验方法由过去的物理检验发展到化学检验和微生物检验。不仅能检验出粮油的水分、杂质霉变等情况,还能进行粮食脂肪、蛋白各种成分和粮油中含有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微生物质的分析和检验。到1985年,全市各粮库、食品加工厂、饲料公司和部分粮管所都设立了化验室,从事质量检验和卫生监测工作。
三、粮油保管
双鸭山粮油储藏保管工作是从1950年 8月,矿区粮食公司成立尖山粮库时开始的,由于矿区人口少,粮库储粮设备简陋,保管条件差,粮食全部由外地调入,储备品种有高粱、玉米原粮和少量的大米、小米、小豆等成品粮。因粮库储量很少,没有发生坏粮现象。1954年成立矿区粮食局后,建立健全了仓储、保管、出入库等制度,提高保管人员业务素质,掌握仓储、保管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原粮、成品粮的保管质量。
1958至1962年“二五”时期,双鸭山市粮油保管条件有了改善,各粮库的粮仓不断增加,仓容量扩大,粮库院内修筑水泥地面,增加库容、减少露天存放。粮油保管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举”。1960年市县合并之后,集贤县福利粮库划归双鸭山市,原粮和成品粮囤积量最多达5.44万吨,从未发生坏粮现象。
70年代市粮食局为贯彻全国粮食工作改革经验交流会精神,在全市大建土圆仓,并提出“建设土圆仓,甩掉席芙苫,改变粮库面貌”的口号,在保粮方法上采取岭东粮库用聚乙烯薄膜脱氧保粮法取得很好的效果。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1985年,在粮食保管上实行“以防为主、综合治理”,使粮食保管工作形成了制度化、科学化。粮油保管质量完好率达到百分之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