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抗日战争

第一节 抗日战争



                 第一节 抗日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共中央与满洲省委的领导下,东北地区广大工人、农民和各阶层人士,紧急行动起来,进行抗日救国的伟大斗争。
  1936年春,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抗联)独立师(师长祁致中,1937年 1月改为抗联十一军),首先进入双鸭山西部的七星砬子一带,建立起被服厂、学校及兵工厂。同年夏,抗联四军二师(师长郑鲁岩,政治部主任崔华荣)、三师(师长李天柱)、四师(师长刘振国,政治部主任朴德山)相继进入双鸭山地区的李津围子、大叶沟一带,建立起密营和根据地。同年冬,四军部分干部、战士,在大叶沟进行了军训。抗联三军四师 (师长郝贵林,政治部主任金策)亦进入大、小锅盔山一带,建立密营,开展游击战争。
  1937年2月,抗联六军一师(师长马德山,政治部主任徐光海)进入双鸭山地区,在七星砬子与锅盔山一带建立后方基地。接着抗联八军四师(师长尤连生,政治部主任柴阴轩)和六师(师长赵庆珍)亦在七星砬子设立了密营。同年 3月10日,中共吉东省委成立后,为打通与三军、四军、六军、八军、独立师的联系,派抗联五军二师(师长王光宇,政治部主任宋一夫,后叛逃)进入双鸭山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同年7月,抗联九军二师(师长王振群,政治部主任王克仁)进入锅盔山区,建立密营。同年9月,吉东省委为加强对活动于下江地区(即松花江下游两岸及三江平原地区)各军的领导与指挥,决定成立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由五军军长周保中任总指挥。第二路军以五军为骨干,领导四、五、七、八、十军及一部分义勇军、救国军等抗日游击队。11月初,周保中率精干卫队来到先期到达大锅盔山南麓(即现双鸭山林业局三岔河林场与七星河林场一带)的五军二师与警卫旅(即李文彬部,后改为五军三师)前方指挥所,并在此处建立起二路军的领导机关。不久,吉东省委秘书处、国际电台、抗联下江教导队等单位也先后来到这里,使这里成为二路军的指挥中心。
  由于大批抗联部队相继来到双鸭山地区及其周围一带,并以此为根据地,不断地向伪三江省下属的宝清、富锦、桦川等县的平原地区出击,使日伪统治当局极为惊恐。于是,从1937年下半年开始,实行归屯并户、保甲制、连坐法,制定所谓“经济犯条例”,进行经济封锁;在城市、农村推行奴化教育,并于1938年春开始向三江地区的抗联部队进行全面“围剿”。动用了关东军第四师团,混成第二十三、二十七、二十八、六十六旅,靖安军4个团,兴安军支队,以及地方守备队等约5万人左右的兵力。
  1938年 1月,抗联五军三师和七军三师在富安煤矿(即现双鸭山矿务局岭东煤矿)一带同敌人遭遇,经过激战,摆脱了敌人。接着八军四师副官叛变投敌,在日军指使下,带领 2 000余人的日伪军进攻四师七星砬子密营。由于敌强我弱,守卫密营的部队被打散,四师政治部主任柴阴轩在战斗中牺牲,八军六师的密营和十一军设在此处的兵工厂也遭到破坏。60余名护厂战士和20余名工人,全部壮烈牺牲。
  为了打破日军把抗联“围而歼之”于三江地区的阴谋,建立新的根据地,打通与哈东、南满抗联部队与热河抗日部队的联系,根据吉东省委的决定,抗联二路军总指挥部开始组织西征。1938年5月27日,四军主力与五军二师从双鸭山地区的大叶沟出发,向依兰、方正转移。6月初,中共北满省委亦决定所属的三、六、九、十一军进行西征。8月,这4个军在双鸭山地区及其周围一带的部队,开始向德都五大连池远征。
  抗联各军主力西征后,仍留下一部分部队在双鸭山地区及其周围一带坚持斗争。其中:四军留下60余人,在大叶沟建立了下江留守处,由二师四团政委彭施鲁任主任,负责保卫后方密营,转移部队家属,护理伤、病人员,为二路军总部采办给养。由于敌人“讨伐”加剧,战斗频繁,至1938年末,由二路军总部下令,撤销留守处,人员合并入二路军总部,后转战到饶河;五军三师八、九两个团,亦奉命留下坚持斗争。其中八团担任掩护西征的任务,转战在七星砬子至金矿驼腰子一带。整个三师部队一直在这一带坚持到1940年 4月;七军三师,在二路军主力西征后,于1938年 8月,转战到饶河一带,离开了双鸭山地区;北满省委领导下的六军一师,亦奉命留下来坚持斗争。其中一部分伤、病员转到大叶沟下江留守处养伤,至1938年末,康复人员随留守处人员一起转移到饶河,四五个重伤员和 1名女看护,后来被进山“讨伐”的敌人杀害。三团的一支20余人的小部队,于1939年的除夕,在大锅盔山顶,被进山“讨伐”的敌人包围,经过大半天的激战,正在危急关头,被闻讯赶来的三团大部队,把敌人击退,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还有一门追击炮。后来,该部也撤离双鸭山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