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劳动教养管理与教育
第七节 劳动教养管理与教育
第七节 劳动教养管理与教育
一、收容范围、对象
劳动教养管理工作始于1971年3月,收容的对象主要是市辖区内或外地流窜到市区有违法犯罪行为,又不够刑事处罚的人员。
1971至1983年间,平均每年有劳教人员200人左右,其中女劳教人员30多人。1980年,《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公布后,女劳教人员不再收容,一律送外地教养。1983年,随着严打斗争步步深入,劳教人员也随之增多。1983年,收容劳教人员355人;1984年,收容471人;1985年,收容488人。
二、劳教管理
1983年,在党的“教育、感化、挽救”劳教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对劳教人员实行了 3项管理:
严格管理 对劳教人员按照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实行严格管理,制定和逐步健全了劳教人员学习、劳动、生活等31项规章制度。对劳教人员的学习、劳动、生活直至言行举止都作了硬性规定,要求劳教人员做到行动军事化、劳动集体化、生活条理化、卫生制度化、学习经常化;对违反队规所纪的劳教人员,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教育、警告、记过和延长劳教期限等处罚;对反改造“尖子”实行集中严管。从1983至1985年,接受严管的劳教人员平均周转数在30人左右,对触犯刑律的劳教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983年逮捕49人,1984年33人,1985年11人;震慑了反改造分子,稳定了所内秩序。1983至1985年,脱逃率在省规定的 3%指标上下浮动。1983年,脱逃16人,脱逃率为4.5%;1984年,脱逃12人,脱逃率为2.8%;1985年脱逃15人,脱逃率为3%。
民主管理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保障劳教人员享受合法的民主权利,过一定的民主生活。1983年,每个中队选出劳动改造表现突出的劳教人员组成宣传、文体生活、卫生小组。每半个月或一个月召开一次劳教人员座谈会,让劳教人员对所里的管理、教育、生产、生活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此外,干警在深入学习、生活、劳动现场时,经常找劳教人员谈心,征求他们对所里工作上的意见。并允许劳教人员给国家机关和领导人写信反映情况,申诉自己的问题。所里对劳教人员的申诉、控告等信件不拆检不扣压。
文明管理 在伙食上,保证让劳教人员吃饱、吃热、吃得卫生。主食粗粮占三分之二,细粮占三分之一,副食保证顿顿有菜,经常调剂伙食,每周和节假日改善伙食。劳教人员宿舍光线充足,空气流通,设立了卫生所,劳教人员有病及时治疗,无病经常防疫。1983至1985年,没发生流行性传染病和非正常死亡。同时在干警中开展“三象”活动。即管教干部对待劳教人员,象父母对待孩子一样,象医生对待病人一样,象老师对待学生一样,关心、爱护、教育劳教人员,使他们早日成为新人。1983至1985年,干警找劳教人员谈话13 800人次,帮助劳教人员解决家庭困难和为劳教人员做好事35件,走访解决家庭纠纷25起,赠送衣物15件,促进了劳教人员的改造。
三、劳教教育
1983年前,对劳教人员的教育,主要是队规所纪、时事政治教育,教育时间不固定,随时安排。
1983年后,为把劳教人员改造成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对劳教人员进行了政治、文化和技术教育。
政治教育 以所和大队为单位开展政治教育。主要内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法制、理想、道德、前途、人生观等教育。采取集体上大课、座谈讨论、举办图片展览、劳教人员家属规劝等教育形式。政治教育每日保证一小时。1983至1985年,政治教育达1 020小时,组织劳教人员家属来所规劝 4 800人次,增强了劳教人员改造的积极性。1984至1985年,劳教人员在开展坦白交待余罪,揭发检举同伙活动中,揭发各类案件线索270件。
文化教育 1984年劳教所成立了教育科,先后调进 5名教师,制定了教学计划,购置教科书500余册,桌椅50套,兴建教学楼460平方米。以大队为单位,开政治、语文、数学 3门课,由教育科组织专兼职教师讲课、辅导,每周保证3个课时。同时还建立了《教学研究制度》、《学员学习制度》、《学员守则》等,保证了教学计划的实现。
技术教育 内容是采煤生产知识、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等。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采用 3种形式对劳教人员进行技术教育,集中培训,对关键岗位、主要工种上的劳教人员,上岗前由所里集中组织培训,考试合格者允许上岗。班前班后教育,每天利用上班前和下班后半小时,由管教干部结合当班生产中出现的生产技术、安全等方面问题,对劳教人员进行教育、现场指导,由老工人或有一定生产技术的劳教人员,进行现场讲解、指导。同时采取以老带新互教互学的形式,开展技术教育。通过教育,不少劳教人员解除劳教后有了谋生技术,或成为单位的生产技术骨干。1983至1985年,解除劳教人员被选为生产段、班组长的有11人。
四、劳教生产
1977年前,市劳教所主要从事采石、采煤、土建和其他劳务性生产,不计盈亏。1977年,在桦川境内创办有1 800亩地,200亩养鱼池的农场。1980年,开发了岭东区横头山煤田。从此,形成了以煤炭生产为主,兼有农、渔业的劳教生产体系。1980至1985年,共生产原煤40 276吨,产值1 196 2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