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
第七章 教育与教学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
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分两个方面:一是属于阶段性的,以形势任务为内容;二是属于经常性的,以革命传统和思想品德教育为内容。
一、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时事政治教育
50年代和60年代期间,对学生进行了国际主义教育;通过宣讲革命先烈英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两周对学生进行一次时事政治教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1983年在中小学开展了国旗、国徽、国歌知识教育和升旗仪式的活动,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观念。
二、劳动教育
从1956年起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对不能升学的进行安心参加工农业生产教育。1958年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中学每周上2节劳动课,到羊鼻山修铁路、大炼钢铁,到农村秋收、翻地。50%的学校,每学期上4至5周劳动课,1960年起劳动课逐渐减少。1963年对中学毕业生进行劳动就业教育,提出“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口号。1965年城市中学生每学期到农村劳动1周,1978年起,统一中小学的劳动时间,小学为每学期1至2周,中学每学期2至3周。各学校除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外,大部分参加校园建设。
三、革命传统教育
50年代,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少先队基础知识及热爱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教育,并注重对少年儿童热情、开朗、诚实、活泼、机智、勇敢、坚强的性格培养。60年代,开展了“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发扬革命光荣传统、做优秀革命接班人”的革命传统教育。在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学生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1980年起每逢清明节,学校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公墓及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祭扫并以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悼念先烈,中学以征文形式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四、学英雄模范争当三好学生教育
1953年响应毛主席提出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在学校中开展争当三好学生的活动。50年代开展了学习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革命烈士事迹;60年代开展了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习刘文学勇于同阶级敌人进行斗争,学习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学习刘英俊“一心为公、舍已救人”的革命精神。1978年又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活动。小学还开展了“插小红旗”、“戴小红花”的富有趣味性的评比活动。1980年起,每年都召开全市性的表彰三好学生大会。1981年,贯彻教育部重新颁发的中小学生守则。1982年开始,每年 3月为“文明礼貌月”,进行文明礼貌教育。1984年市教育局制订《双鸭山市小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标准》,规范小学生思想教育内容。
五、阶级教育
50年代请老工人、老贫农、老革命干部用新旧社会对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60年代开展忆苦思甜、访贫问苦,讲村史、厂史、家史活动。“文化大革命”中,工宣队、贫宣队进驻学校,号召以“阶级斗争为纲”,用阶级观点观察一切、分析一切,造成教师讲课谨小慎微,学生遇事上纲上线,师生关系紧张。1978年以后,重点进行遵纪守法、五讲四美三热爱、四项基本原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