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地震与气象第一节 地震预测 第一节 地震预测
地震预测工作始于1975年,同年11月大叶沟林场和铁矿附近山上“映山红”结有花蕾,含苞欲放,少部分开花,有些居民的沙果树开花,市科委就此问题进行调查,并向市政府提交《关于我市地震情况的报告》。1976年3月10日,市成立防震抗震领导小组。同年8月12日,市科委下发《加强群众性测报地震工作的通知》,9月成立市地震办公室,事业编制5人,隶属市科委。同时确定第五中学、一一○地质勘探队、矿务局地质队、大叶沟林场、铁矿、邮电局、自来水公司、气象站、人民银行,太保、长胜、安邦公社12个单位为地震测报网点。1977年 5月,增加 5个区、矿为观测网点。将省地震局下发的17套“土地电”设备,安装在各观测网点使用。主要观测;地温、水位、水质、动植物异常、气象变化。各观测点,每周向地震办报一次地测数据。地震办汇总、分析、制图并向省地质局汇报。1978年,省地震办拨给水氡仪、简易微震仪各1台。1979年7月,市政府拨款建立地震观测站。用土地电、地应力、简易微震仪、水氡等观测手段,开展日常观测,分析异常反应。1980年底,市地震办公室撤销,仪器、业务移交市科委,观测站移交给蔬菜研究所。
根据中国科学院编制的《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双鸭山市在构造上属于华力西晚期吉黑地槽褶皱带,次一级构造单元为老爷岭隆起,现代构造位置位于老爷岭隆起北部与三江凹陷的接触部位。地震方向则受依兰一罗北,桦南震源区的影响,分别距双鸭山市110公里和80公里,这两震源区均发生过中强地震,且小震频繁,波及双鸭山市。 1956年建市至1985年双鸭山及邻近地区有资料可查的有感地震共20次,震中多位于桦南孟家岗、集贤升昌、笔架山、双鸭山市内等地,市有感明显地区多见于尖山区向阳小区、岭东区。
附:双鸭山市地震情况表
双鸭山市地震情况表
表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