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剧种
第一章 戏剧
第一节 剧种
第一节 剧 种
双鸭山从1947年矿务局成立至1985年,专业和业余文艺表演团体演出的剧种有评剧、京剧、歌剧、舞剧、话剧、吕剧、地方戏(拉场戏)等。
一、评 剧
1955年4月3日,从牡丹江评剧团调来一个演出队(含京剧演员),演出《张羽煮海》、《劈山救母》、《人面桃花》、《珍珠衫》等传统剧目。1956年3月,由伊春市评剧团调来1个演出小组(含京剧演员),演出《十五贯》等传统剧目。同年11月 1日成立双鸭山市评剧团,有演职员123人。演出传统剧目《天仙配》等50余个,演出现代剧目《小二黑结婚》、《刘巧儿》、《白毛女》、《小女婿》等15个剧目。1960至1966年,演出了新编历史剧《女皇武则天》等 6个剧目、现代剧《夺印》等20余个剧目。1962年,双鸭山市评剧团成立了艺委会,负责剧目编审和艺术研究。评剧团演员阵容强,行当齐全,是省内演出质量较高的剧团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评剧停止演出。1977年又恢复评剧演出,演出传统剧目《茶瓶计》等11个、现代剧目《红色交通员》等20余个。截至1985年专业剧团共演出传统剧目103个,现代剧目81个。
二、京 剧
1955至1956年,先后从牡丹江、伊春市调入双鸭山市一些京剧演员,于1962年 2月成立了京剧团(招收了一批少年京剧学员,建立少艺校,学员对外演出时称“少年京剧团”),有演职员110人。1960至1963年间先后演出《泗洲城》、《挑滑车》、《樊江关》、《白水滩》、《铁笼山》、《艳阳楼》、《八蜡庙》、《五女兴唐》、《金钱豹》、《孙悟空大闹天宫》等58个传统剧目。“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6年间,传统剧目停演,演出革命京剧样板戏,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奇袭白虎团》,演出现代京剧有《盘石湾》等17个剧目。截至1981年共演出传统剧目163个、现代剧目21个。同年京剧团撤销。
三、歌剧舞剧
1958年矿务局抽调基层单位文艺骨干,组成歌舞训练班,经煤炭部艺术学院培训,于1960年 8月12日成立了双鸭山市歌舞剧团,年末有演职员50人。1961年末演职员增加到90人,有演员队、乐队、舞台美术队。演出歌剧有《星星之火》、《红珊瑚》、《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等;舞蹈有《抢亲》、《弓舞》、《花儿与少年》、《女矿工》、《矿山花朵》、《山村彩虹》等。70年代,演出一些自己创作的配合形势宣传的歌舞剧等41个节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歌剧舞剧演出异常活跃。1985年以演出轻音乐为主。
四、吕 剧
1960年山东吕剧传入双鸭山市,在矿工中演出《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剧目。1961年山东省威海市吕剧团郭丽华等来双鸭山市演出,并传授吕剧。1962年 6月成立双鸭山市吕剧团(属双鸭山矿务局办团),有演职员70人,演出传统剧目《打金枝》、《闹严府》等,也演出一些现代剧目。因剧目缺乏群众戏称打不死的“金枝”,闹不完的“严府”,1965年 1月根据上级文件企业不许办专业剧团的精神,撤销吕剧团,改为双鸭山市文工团,隶属市文化局领导。
五、地方戏(拉场戏)
民间艺人王会元、韩景芳、白兰香等,于1954年进入双鸭山,在矿区和农村演出《冯奎卖妻》、《刘云打母》、《黄爱玉上坟》、《二女夺夫》、《西厢记》等节目受到群众欢迎。1956年7月市曲艺团成立,为集体所有制,演职员27人,1958年转为全民所有制。1962年8月改称市民间艺术团,同年9月改回集体所有制,“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自行解体。1979年3月恢复市民间曲艺团,集体所有制,演职员28人,演出《兰河怨》等,1980年8月撤销。1985年11月1日又成立了市曲艺团(集体所有制),演出剧目《樊江关》、《二大妈看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