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职业病防治

第一节 职业病防治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双鸭山市已发现有3种地方病,即克山病、大骨节病、地甲病。到1979年已认定的地方病患者13 532人,其中:患克山病93人,大骨节病患者1 100人,地甲病患者12 339人。
  一、克山病
  克山病发病于振兴乡的立新、富强、青山、东风、前进、团结等山区村屯。1964年春首次发现1例克山病患者,1966年发现了3例克山病患者,市卫生部门组织人力当年对四方台区14委、立新村和新村二队进行调查,检出各型克山病 9例。同年12月市成立防治克山病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15名医务人员组成 3个防治克山病医疗队进入病区,开展查治工作。1970年10月市卫生防疫站对立新、东风、富强、前进、团结、青山等村进行调查,受检 2 054人,检出克山病64例,其中:急型克山病8例、慢型克山病56例。为加强克山病防治,购置小型x光机、心电图机和必备药品,每年冬季进入病区工作。采用大剂量维生素 C抢救急型病人收到了较好效果。同时为病区培训医生,壮大了防治克山病的技术队伍。1980年调查,检出慢型克山病 7例、潜在型克山病10例,主要集中在立新、青山、富强村。1981年以后因不再有急型克山病例出现,便不再派防治克山病医疗队。为巩固医疗成果,市卫生部门每年冬季拨给病区一定数量的抢救治疗克山病药品。
  二、大骨节病
  1969年在宝山新农村首次发现大骨节病,经查病区分布在现振兴乡的10个山区或半山区的村屯,1 100人患有大骨节病。发病年龄为6至12岁。1971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大骨节病研究室医务人员在宝山新村做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该村是一个新发生的典型大骨节病区,致病因子是通过食用病区生产的粮食而引起的。1972年在宝山新村采用换粮防病措施,使发病率逐年下降,原有病人症状明显减轻。1980年后没再发生新患。1982年 4月,按照省地方病防治办公室的要求,开始在 5至18岁儿少中投服亚硒酸钠,逐次登记,常年服用。至1985年各病区疫情已趋于稳定状态。
  三、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
  地甲病以8至18岁年龄组患病率为最高,病人中1度肿大占70%以上、Ⅱ度Ⅲ度肿大占30%以下。1979年进行地甲病普查,受查368 540人,阳性者12 339人,患病率为3.35%。1980年初在普遍采用食盐加碘的同时,对查出的地甲病患者(含生理性肿大者)投用碘化钾片、消瘿注射液、磺化油注射液和手术等方法进行免费治疗。1981年8月复查患者1 292人,治愈1 041人,治愈率为80.6%;全市总患病率为1.0%,达到省地方病防治办公室验收标准。1985年12月,全市有地甲病患者1 510人,患病率为0.36%。
  附:1979年双鸭山市地甲病普查情况表
               1979年双鸭山市地甲病普查情况表
  表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