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医
第二节 中医
第二节 中 医
一、中医事业的始末
1948年以前双鸭山地区无中医,同年 3月中医赵玉山从方正县来富安屯(现南小市)行医。1946到1953年,由富锦、集贤、依兰等县和辽宁、吉林等省迁入的中医、中药人员施福才、马龙颜、李振堂、张继祯、杨普照、孔祥元、赵运昌、孙延年等,开设私营药店 8处,均有中医坐堂行医。到1954年有中医17人。1955年成立中医联合诊所 4处。1956年矿务局职工医院开设中医科和中药房。1957年市人民医院成立中医门诊部,招收15名中医(药)人员。1962年成立市中医院。1979年后,市人民医院、矿务局职工医院设立了中医病房,各区、矿13家医院、3个乡卫生院都增设了中医科。1979年7月,市卫生局组织无证开业或自学成才的中医80人参加全省统一考试,考取5人,被全民所有制医院按中医师录用。9月,全市有60名初级中医药人员晋升为中级,45名中级中医药人员晋升为医(药)师。截至1985年底,全市共有中医科室19个,中医病床56张,中医联合诊所及个体诊所37个,中医药人员 260人;中医主治医师 9人、中医师77人、中医士60人,中药师11人、中药士31人、中药调剂员31人;个体及联合开业中医37人,其他中医4人。
二、中草药
双鸭山市已发现地产中草药有120余种。1958年动员医务人员采集中药材3.5万公斤。1960年组织90名药材生产专业人员和季节性采药工 160人,采集中草药材76 950公斤。1963年种植面积 110亩,有黄芪、细辛等10几个品种。1970年市人民医院,矿务局职工医院及各区、矿医院相继成立了“小药厂”,开展土方、土法、土药、自采、自种、自制、自用活动。矿务局职工医院自制肝炎丸和当归、红花、三棵针注射液等10几种药品。市人民医院自制三棵针粉、暴马糖浆、强力止咳露等7种药品,经临床使用有效率均达到 80%—90%。1978年后,市人民医院陆续购进粉碎机、颗粒机、打片机、糖衣锅、搅拌机、压丸机等设备,改善制药生产条件。1985年自制成解热消炎丸、八珍益母丸、龙胆泻肝丸、活血接骨散、刺五加冲剂等18种中成药,共计22万丸(克或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