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西医 第三节 西 医
一、技术队伍
1947年 7月,西医师王振藩、何庆祥受合江省企业局委派,由佳木斯来双鸭山创办矿务局诊疗所。从此,西医传入双鸭山。后又陆续通过各种途径调入了西医师及医疗技术、护理人员。到1985年,全市西医发展到2 541人,其中:医师(含主治医师)473人,医士 366人,助产士31人;药剂师(含主管药师)40人,药剂士93人,药剂员45人;检验师(含主管检验师)26人,检验士62人,检验员36人;护理师102人,护士543人,护理员 332人;技师21人,技士72人;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299人。
附:1949—1985年双鸭山市卫生技术人员分类统计表(西医)
1949—1985年双鸭山市卫生技术人员分类统计表
表24—7 (西医)
二、医疗设备
1947年7月,矿务局诊疗所成立初期仅有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简单临床器具。1949年1月装备了单目1 000度显微镜 1台。1952至1959年,矿职工医院、市人民医院陆续装备了x线诊断机、电冰箱、单双目显微镜、离心机、电热干燥箱、光电比色计、万能手术床等23件。1960至1969年基层医院装备大型医疗器械(价值500元以上)75件。市人民医院增加大型医疗设备14件;矿务局职工医院增加19件。1970至1979年,装备更新大型医疗设备237件。1980年后,市级医院配备了大功率、多功能的 x线诊断机、B型超声波诊断仪、纤维结肠内窥镜、支气管纤维内窥镜、血气分析仪、人工心肺机、体外反搏治疗机等诊疗设备。截至 1985年底,全市使用的大型医疗器械有629件,其中:诊断设备122件,治疗及辅助治疗设备198件,检验室设备 250件,其它59件。
三、内 科
矿务局诊疗所于1947年7月开设内科门诊,当时只能诊治常见的内科疾病。1950年矿务局职工医院成立后设立床位,开展了胸穿、腹穿、腰穿等诊断技术,能诊治伤寒病、森林脑炎、及部分较难的疾病。1958年以后开展了神经、血液、内分泌等系统疾病和职业病的治疗。1961年心电图开始应用于临床诊断。矿医院内科首次使用奎尼丁治疗重症心律失常,收到显著疗效。1972年 8月实行专系、专人负责治疗,加强对急重症的抢救工作。如对脑血管意外的抢救;用大量阿托品抢救有机磷急性中毒;大剂量美能眠静点抢救急性巴比妥中毒等,均收到满意疗效。1983年开始,先后引进了心音图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三用机、超声心动机、体外反搏机等,应用于临床。诊断符合率、治愈率、急重病抢救成功率有明显提高。市人民医院1956年成立至1985年,内科成功地抢救和治愈了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肝昏迷前期,休克并发心功、肾功不全,以及抢救脑出血并心脏联合损伤、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结核、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急性肾小球肾炎合并肾功衰竭多例。
四、外科
1949年以前,只能做外伤清创缝合,疖肿脓包、脓疡切开等简单的小手术。1950年开始做了截肢术、疝气修补术和阑尾炎手术;1954年第一例脾脏切除术成功;1955年开始做了胃切除术,肠修补术;1956年市人民医院成立后抢救一例重症气性坏疽获得成功;1958和1959年矿务局职工医院开展了肺叶切除和脑硬膜外血肿清除术。1960年10月矿务局职工医院外科,总结治疗肠伤寒合并肠穿孔病例的临床经验,设计出新的手术治疗方案,使该病的病死率从30%降到12.2%,此项技术革新在合江地区和省普外科学术会上进行交流。到1969年新开展的手术有:脑肿瘤摘除、甲状腺、前列腺手术、肝叶切除术、食道切除结肠植换术、心包和乳腺癌手术。1964年矿务局职工医院第一例断臂再植手术成功,为工人陆宪贵接活右上臂创伤性完全断离肢体。1970年第一例左腿断肢再植手术成功;1973年第一例用空肠代替输尿管手术成功。1974年市人民医院开设烧伤外科病房,治愈各类烧伤30多例。同年10月为患肝硬变多年,肝源性巨脾症脾摘除术,继发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李国珍实行肝总动脉结扎术获得成功,术后重新工作 8年。1975年开展双侧隐睾复位、阴囊成形术;1976年第一例二尖瓣狭窄分离术成功;1977年 5月,矿务局职工医院为一名患巨大结节型甲状腺肿、合并机能亢进的病人实行切除术,愈后良好。1980年后,开展了胃癌改良扩清术、中段食道癌根治术、膀胱癌根治术、先天性巨结肠切除术、先天性胆道畸型矫正术、人工股骨头植换术、前臂双折闭式穿针固定术、脊椎环形减压术等。1984年矿务局职工医院进行体外循环动物试验获得成功。1985年七星矿医院成功救活一名呼吸停止11个小时、昏迷25天的复合性颅脑损伤、创伤性休克病人。
五、妇产科
1954年11月独立分科,当时只能进行常见妇产科疾病的诊治及产前检查。1956年开展了臀位牵引术、内倒转术、外倒转术、剖腹取胎术、子宫外孕手术和各种产伤处理。1962年开展宫腔内放置节育器、输卵管结扎术、电吸人工流产等手术、腹式子宫下段剖腹产术、卵巢囊肿摘除术、子宫肌瘤切除术。1968年开展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采用冷冻、激光进行妇科慢性疾病的治疗。1980年4月开展腹膜外剖腹产术。
六、儿 科
1954年开设儿科门诊,只能治疗上感、麻疹、百日咳、肺炎、消化不良等症。1962年开展了小儿各类疾病的治疗。1965年对小儿肺炎并发脓胸症的保守疗法,收到显著效果。1975年改进抢救小儿感染性休克的补液方案,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使病死率从50%下降到21%。1980年改进对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方案,经过4年多的临床实践,使该病死亡率从75%下降到20%。
七、五官科
1958年的五官科只能诊治一些常见的疾病。1962年开始设病床,陆续开展部分手术项目。到1969年能开展的手术有:扁桃体摘除术、鼻甲切除术、鼻中隔弯曲矫正术、气管切开术、鼻窦穿刺术、上合窦炎根治术、中耳炎根治术、气管异物根治术、睑反倒睫术、翳状胬内切除、结膜结石剥出、睑外反矫正、眼球摘除、球内容去除、角巩膜穿孔缝合、睑板腺囊肿摘除、眼睑及结膜良性肿瘤摘除、虹膜切除等手术。1970年后,开展部分疑难病症的治疗,如对化学性眼灼伤、复杂性眼外伤、眼内手术及颌面外伤手术、颈侧切开声带外展术、大剂量尿激酶治疗视网膜中心静脉栓塞技术、眼科激光治疗仪的应用等,诊断符合率、治愈率有了明显提高。
八、口腔科
口腔科门诊建于1958年,当时只能治疗常见牙科疾病。1962年开设口腔科病床,开展了根尖囊肿摘除术、唇裂及腭裂矫正修补术和其它部分整形手术。1976年市口腔医院开展了牙齿再植术、面神经麻痹的电针疗法、截根术治疗颈和颌下淋巴结结核、牙裂畸形矫正术、无口盖总义齿镶复、快速冷冻镶牙法、根尖病合并瘘管的一次性充填治疗、龋齿的防治等新项目。1984年,颌面外科开展了肿瘤、复合外伤的治疗;口腔矫形科开展了牙裂畸形的非手术疗法和正畸、复盖义齿桩冠的改进;口腔内科对粘膜病的治疗技术有明显提高,并开展用“EB”复合树脂治疗四环素牙和牙齿发育不良疾病及异体牙移植术等。整容科,开展整容手术。
九、传染科
1961年开设传染病科诊室,在住院处设传染病床,对肺结核、传染性肝炎、痢疾等进行隔离治疗。1965年成立市传染病医院,设病床80张。对各类急慢性传染病实行分科隔离治疗。1980年后,对重症肝炎治疗,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抢救成功率达到23%。在抢救暴发型流脑、中毒性菌痢、中毒性猩红热和肺结核合并自发性气胸、肺结核合并大咯血等有一套抢救方案。
十、放射线科
1952年矿务局职工医院设置X光室,开展普通的透视、摄片检查。1956年之后,市人民医院及各区、矿医院、农村卫生院等装备了x线诊断机。截至1985年底全市有200mA以上x光机17台。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支气管造影、支气管体层造影,胸部病灶断层摄影,脑血管造影,特殊位置及脑五官摄影,胆、肾各种造影,食道、胃肠特殊造影,消化道低张双重造影,脊髓、髓核、椎间盘造影,膝关节充气造影,子宫、输卵管碘剂造影及充气造影,腮腺、甲状腺造影,各种窦道、瘘道碘剂造影等。
十一、检验科
1949年矿务局职工医院设检验室,能做血、尿、便、痰常规化验。1956年开展了血沉、尿三胆测定,血液寄生虫检验、细菌涂片检验、肝功能检验,脑脊液、胸水、腹水、胃及十二指肠及各种分泌物的定性定量分析,非蛋白氮、血糖、二氧化碳结合力、尿素氮等测定。1960年后增加新仪器,检验技术有了发展。1964年矿务局职工医院在检验科内增设病理检验项目,能制做简单的组织切片。1979年设病理科,开展了活体组织病理检验、细胞形态学术细胞组织学检验等。1985年,能开展生化、免疫、微生物等方面的临床检验140多项。
十二、麻醉科
1950年矿务局职工医院开展局部麻醉、开放乙醚全麻和腰麻。1961年市人民医院开展气管内乙醚全麻、全麻降温、静脉麻醉。1962年开展胸腰段硬膜外麻醉、强化麻醉。1972年市人民医院和矿务局职工医院开展针麻、眼科麻醉、腰麻、乙醚浅全麻、神经阻滞麻醉。1974年后,陆续开展了高位硬膜外麻醉、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快速诱导气管内乙醚全麻、复合动脉麻醉、体外循环麻醉等。
十三、物理诊断科
1984年3月,市人民医院成立物理诊断科。在门诊设有心电室、A超室,病房有体外反搏室、B超室、纤维胃镜室。为临床疑难病的诊断提供了依据。
十四、护理工作
1948年矿务局职工医院开始护理工作,当时有护士 2人,做体温、脉搏、血压、呼吸测定和肌肉注射等常规护理。1951年开展静脉输液、输血、小儿头皮静脉给药、鼻饲给药。1957年开展中心静脉压测定、胃液分析、十二指肠液引流、基础代谢率测定、循环时间测定、束臂试验,静脉压测定、气管滴入、酚红试验。1958年矿务局职工医院、市人民医院开始配专人负责临床护理的管理工作,建立了护理查房制度、护士交接班制度、护士长总值班制度,加强夜间护理。1969年加强对重危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对各种休克和急性中毒、大咯血、大面积烧伤病抢救等,建立护理常规。1980年市人民医院成立了护理部,加强对护理队伍建设和护理工作的管理,健全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疾病专科护理常规,建立技术考核档案,对护理人员定期技术考核,开展心脏病监护,危重病人计划护理,制定护理抢救程序,护理工作质量明显提高。例:患者于坤,女,25岁,于1980年 9月28日因患乙级蛛网膜下腔出血收入矿务局职工医院内一科抢救治疗,病人昏迷持续39昼夜,发烧持续24昼夜,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未发生褥疮、口腔、肺等合并病,全愈出院。1985年全市有护理师102人、护士543人、护理员332人。
附:1978—1985年双鸭山市医疗指标统计表
1978—1985年双鸭山市医疗指标统计表
表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