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
一、中西医结合概况
1956年12月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和团结中西医的方针,开展“中西医合流”,在临床工作中,中西医相互配合,对疑难症中西医会诊合治。1960年 2月市人民委员会颁发了《关于奖励继承发扬祖国医药遗产的暂行办法》,对积极学习和应用中医医术有一定成绩的西医,对帮助西医学习中医有较显著成绩的中医实行奖励。1961年建立中西医合诊制度。中西医同查房、同写病志、同总结诊疗经验。1972年 6月市卫生局召开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推动中西医结合工作开展。1974年矿务局职工医院、市中医院相继设置中西医结合病床52张。市人民医院成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小组和中药针灸麻醉研究小绢。
二、中西医结合队伍培训
队伍培训以西医学习中医为主,以集体上课、分别拜师、送外地学习、举办学习班为主要方式。从1956至1979年,参加省办西医学习中医班的5人;自行举办针灸学习班3期,受训 102人;西医学中医普及班3期,受训92人;西医学中医高级班2期,受训62人。经过系统学习的西医医生,有50%0以上基本掌握了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应用于临床。1982年有4名西医学中医的医师,晋升为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
三、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与科研
1957年矿务局职工医院外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石膏固定、内服中药)治疗相应部位骨折,较单纯西医疗法缩短病程。1959至1963年,部分西医开始使用中药配合治疗肝硬化、慢性肝炎、麻疹、森林脑炎、宫颈糜烂、气性坏疽、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病,均收到较好疗效。有50%的西医开始应用针灸技术治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1968年矿务局职工医院外科开展以中药为主、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用中药治疗烧伤、肾结石、胆结石、针刺治疗颈椎病。整理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盆骨折及合并症报告》、《沿经针刺超声波治疗颈椎病、肥大性脊柱炎初步总结》、《脊椎骨折床上复位法》等学术性文章,其中 2篇获市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1972年矿务局职工医院内科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获得较好疗效。同年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开展中药麻醉和针刺麻醉,应用于阑尾炎、胃、甲状腺、手整形、妇科扎管、剖腹产、拔牙、白内障等手术,效果较好。撰写出《中药麻醉100例观察报告》和《针麻74例临床观察报告》2篇论文。矿务局职工医院外科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并写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论文,在《黑龙江医药》刊物上发表。1975年市人民医院外科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炎、肠梗阻、胆囊炎、胆石症、肾及尿路结石、阑尾炎等 7种急腹症及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后废除“两管一禁(胃肠减压、输液、禁食水)”,胃、十二指肠溃疡病非手术中西医结合治疗,写出《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 100例经验总结》、《中药通里汤术后之临床应用》及《废除两管一禁与中药的临床关系》等论文,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第二届、第三届学术会上交流.并被收入《中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论文汇编》,其中《废除两管一禁与中药的临床关系》一文,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同年 7月,市人民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新生儿硬肿症。撰写了《110例小儿肺炎恢复期的分型与治疗》,获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3等奖。用中药独参汤或参附汤配合西医疗法治疗新生儿硬肿症也收到了明显疗效。治疗19例,死亡率为15.8%,较以前单纯西医疗法降低35.2%。1977年口腔医院开始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颈、颌淋巴结核,疗效良好,整理出《截根术治疗颈、颌淋巴结核 266例疗效观察》于1982年在省口腔科学术会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