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村卫生
第二节 乡村卫生
第二节 乡村卫生
1956年各乡村开展兴“五有”(家家有厕所、户户有煤仓、牛马有棚、猪羊有圈、鸡鸭有架)、立“三勤”(勤起、勤垫、勤扫)为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同时开展不喝生水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当年有 82%的农户达到了要求。1972年进行“两管”(管水、管粪),“五改”(改水井、改厕所、改炉灶、改牲畜圈棚、改室内外环境)工作。1975年有4个大队实现了“两管五改”要求。1979年开展以建厕所,搞好“两管五改”建设为重点的卫生上“纲要”活动。市爱委会成立会战办公室,制定了会战方案,召开2次乡领导会议布置落实,当年全市农村 48个大队中有11个大队实现“两管五改”的要求。1980年贯彻省农村“两管五改”海伦现场会议精神,实行从公社到小队住户逐级包干的办法,全市又有4个大队达到了“两管五改”要求,1982年结合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在郊区3个公社 2次掀起了“两管五改”突击会战高潮, 80%的村屯达到了路面平整清洁,水沟通畅,畜有圈,禽有舍,队有公厕,户有家厕,水源井有井栅,井台有台用水桶的要求。
附:主要院、站简介
双鸭山市人民医院 1956年5月双鸭山矿区卫生院改为双鸭山市人民医院。1957年门诊部增设中医科,设观察床10张。1958年增设住院病床80张,1960年2月与矿务局职工医院合并,称双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1962年1月两院分开,称双鸭山市人民医院,设病床 120张,有职工150人。1974年市人民医院晋升为副处级单位,1984年 1月晋升为处级单位。1985年12月,设病床300张,有职工461人。
双鸭山市中医院 1962年12月,尖山中医卫生所与市立医院门诊部合并,成立双鸭山市中医院,设床位30张,有职工47人。1968年 5月并入市卫生防治革命委员会,1973年10月恢复中医院。1978年4月在南小市设门诊1处,1981年建立第二门诊部(集体所有制)。1985年12月中医院设住院病床56张,有职工165人。
双鸭山市传染病医院 1965年 9月建立,院址在尖山南麓,设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和肺结核病诊疗区,有病床80张,职工52人。1969年 4月因受火灾迁市中医院楼内,1973年 9月新建市传染病医院,有病床56张,设肝炎、急性传染病两个治疗区,有职工73人。1979年开设肺结核病治疗区,全院有病床106张,职工81人。1985年8月进行调整,临床科室划分为肺结核病疗区、肝炎疗区、家庭保健部、康乐科四部分,设病床70张,有职工 108人,同时在马鞍山和长安村设诊疗所。
双鸭山市口腔医院 始建于1976年12月,有职工 9人,1977年增至15人。1983年医院扩建,设病床20张,在尖山、岭东增设门诊3处,职工增至49人。
双鸭山市卫生防疫站 1956年5月成立双鸭山市卫生防疫站,有职工8人。1964年职工增至27人。1968年并入市卫生防治革命委员会。1972年10月恢复原名称。1979年升为副处局单位。1985年市防疫站下设办公室、流行病科、食品卫生科、环境卫生科、学校卫生科、劳动卫生科、计划免疫科、消毒科、体检科、检验科,有职工95人。
双鸭山矿务局总医院 1947年7月,双鸭山矿务局在岭东老道庙建立双鸭山矿区诊疗所(30平方米草坯平房),有2名内科医生。1949年12月在尖山(现材料总厂厂址)建成双鸭山矿务局职工医院,设病床20张,有职工15人,1950年病床增至40张,职工增至39人。1955年 5月迁至新兴大街中段东侧,设病床120张,有职工167人。1957年设病床204张,有职工272人。1960年 2月与市人民医院合并称双鸭山第一人民医院。1962年5月分开,恢复原称,设病床290张,有职工303人。1984年2月医院易名双鸭山矿务局总医院。截至1985年设病床360张,有职工574人,是设备较完善的综合性医院。
双鸭山林业职工医院 1965年3月建立,有职工25人。1985年病床70张,有职工93人。
双鸭山农场职工医院 1952年3月建立农场卫生所,职工10人。1959年5月扩建称为农场职工医院,设病床24张,有职工24人。1966年病床增至80张,职工48人。1969年改为生产建设兵团29团卫生队。1977年改称为双鸭山农场职工医院,职工63人。1985年设病床89张,职工1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