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学校体育

第一章 群众体育

第一节 学校体育


  
                第一节 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始于1948年,当时学校的体育是由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上“唱游课”,开展了赛跑、跳绳、丢手帕、踢毽子一些民间体育活动。1951年5月27至28日在职工子弟三校操场(现尖山区建国小学),召开了双鸭山矿区小学生首届体育检阅大会,职工子弟一校(现岭东中山小学)、职工子弟二校(现岭西解放小学)、职工子弟三校、富安屯小学(现富安小学)及铁路子弟小学的师生参加了大会。进行了团体操、田径和篮球项目的比赛。职工子弟二校获得总分第一名。1953年开始设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体育课列入教学内容,每周 2节体育课,每课45分钟。以列队、篮球、体操、田径为主要内容。此外,每天下午最后一节为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可根据爱好和特长有选择的参加体育活动,并经常组织校内外的篮球比赛。1955年建立了第一所初级中学,体育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中学生体育课每周 2节,每课50分钟,内容有列队练习,徒手和器械体操,田径、篮球、足球、滑冰、滑雪。按年龄、性别分组,教师进行讲解、示范、辅导。定期对学生进行考试。1958年双鸭山市有了高中、师范、煤校中等学校后,教学内容增加了劳卫制锻炼投手榴弹、射击、手旗通讯等军事训练科目。各类学校每学期都要搞一次劳卫制锻炼标准的测验,按年龄、性别分为一级、二级和少年级,凡达到标准者,都发给证书和证章。各类学校每天上午第 2节课后各校统一做广播体操和少年儿童体操,并形成了制度。中小学每周都安排2至3节课外体育活动。1959年大部分学校开展了冰雪运动。为了解决器材的不足,许多学生制做简易冰刀、脚滑子、爬犁、滑雪板。1964年各中小学校自力更生,用砖砌成土球台,发动学生自制球拍,开展乒乓球活动。平行路小学代表双鸭山市基层乒乓球运动点校参加省比赛,获团体第四名。中小学校每年都在“六·一”左右召开校级运动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体育被迫停止。体育器材、设备遭到严重的损失和破坏。
  1978年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育成绩成为考核学生完成学习内容之一,并列入升学考试科目,同时还做为评选“三好”学生条件之一。各类学校坚持开展“两课” (学生每周2节体育课),“两操”(每天坚持广播操、眼保健操)、“两活”(每周2节课外体育活动)活动,全面推行体育锻炼标准。体育课以提高学生身体技能为主,按生理、年龄和性别特点,进行儿童组、少年一组、二组和青年组达标锻炼。每学期,学校都组织各项代表队参加全市的比赛。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优秀者选拔到市业余体校训练,并代表市参加全省的各项少年比赛。市第一中学1982至1985年,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经抽样( 8—17岁的男女生)调查,胸围、臂力指标高于省内同类城市,学生体质普遍增强。1983年中小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人数38 264人,1985年增加到55 425人,占中小学在校生的60%;全市建立省、市传统项目学校15所;全市中学体育教师124人,小学体育教师112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1人、省优秀体育教师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