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双鸭山日报
第一节 双鸭山日报
第一节 双鸭山日报
《双鸭山日报》是中共双鸭山市委机关报,四开四版,全国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23—0011,黑龙江省报刊登记号0011,社址在双鸭山市尖山区三马路。截至1985年末共出9 057期。
《双鸭山日报》的前身是《矿工周报》。1948年《矿工周报》创刊时有工作人员 3人,用手刻油印出版,四开两版,每周 1期,矿内发行。32期后改成铅字活版印刷,因不具备印刷条件,把编好的版样送到佳木斯印刷厂代印。后从佳木斯印刷厂请来印刷技工,并购置了印刷设备,1950年2月成立编辑部和印刷厂,共有印刷技工和编采人员13人。
1950年4月《矿工周报》改为《双鸭山工人》,版面为四开两版,三日刊。到1951年6月共出版232期,7月,因资金困难而停刊。
1953年1月1日《双鸭山工人》报做为中共双鸭山矿区委员会机关报重新复刊,配社长 1人、编采人员12人,印刷工人23人。1954年编采人员增加到27人。
1956年建市后,《双鸭山工人》报成为中共双鸭山市委机关报,为四开四版,每周六刊。1957年 3月,报社机构进行调整,设总编、副总编、秘书长,下设生产建设组、党的生活组、读者来信组,当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致使半数以上的编采人员受到冲击而被下放劳动。
1958年 7月调整报社领导班子,实行编、通、采合一,并在岭东、岭西、宝山、四方台矿设驻矿记者站,有12名记者常驻矿区。编辑部下设工业组、政治文教组,周六刊改为日刊,地方发稿量每天约在1.5万字左右。
1958年9月,《双鸭山工人》报,改名为《双鸭山日报》,1960年3月增设农财组,并配备摄影记者2人。
1960年因资金困难,《双鸭山日报》由四开四版日报变为八开两版,周三刊,精简了编采人员和印刷工人。1965年恢复四开四版,周六刊。
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造反派”接管报社,把《双鸭山日报》改成《双鸭山红色通讯》;1968年4月成立双鸭山日报社革命委员会,恢复《双鸭山日报》原名;1978年9月《双鸭山日报》改成《双鸭山报》,周三刊;1980年1月恢复《双鸭山日报》,周六刊。3月,报社内部机构由组改成部,即:总编办公室、煤炭报道部、政治文教部、地方经济部、群众工作部。设总编1人、副总编2人、部主任8人、部副主任5人、编辑11人、记者16人、印刷厂工人 102人。
1981年撤销报社革委会,恢复总编制。从1984年起报社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总编负责制。截至1985年底,《双鸭山日报》编辑部下设总编辑室、新闻部、政教部、煤炭部、地经部、副刊部、摄影美术部、广告科、校对科、经理部。职工156人,其中:工人96人,编采人员41人,行政人员19人。全市有专兼职通讯员576人。
一、新 闻
1948至1956年期间,地方新闻主要报道双鸭山煤炭工业的恢复和建设发展情况,重点报道矿务局矿、井、段、队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党、政、工、团开展的各项活动和劳动竞赛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
1956年建市后,地方新闻报道以煤炭为主,同时报道市政建设和兴办地方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动态。
1958至1959年,主要报道“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3至1965年重点报道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双鸭山各条战线的工作和党的中心工作。
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偏离党的新闻路线,新闻报道出现了小报抄大报、紧跟形势、迎合斗争需要的混乱局面。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双鸭山日报重新恢复了党的机关报的正确方向,新闻报道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1980年刊发经济新闻1 388条,占发稿总数的 53%,报道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模范人物事迹120篇。在报道形式上除消息、通讯外,还增加了小故事、人物速写、报告文学、记者评述、读者来信等体裁,创办了“实干家”、“在长征路上”、“矿山人物”、“班组生活”、“农村新事”、“凡人小事”、“柜台内外”、“电话新闻”、“双鸭山各地”等栏目,并增加了新闻图片、插图、漫画等内容。
二、言论
从1948年双鸭山办报开始,就注意了发挥报纸言论的作用。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报纸及时发表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认识,指导各项工作开展的新闻言论。
1949年10月11日,针对“矿区生产立功运动”中的问题,编发了“生产立功运动要紧密结合定额和合理化建议”的短评。
1950年10月16日,针对贯彻婚姻法出现的问题,报纸编发了“为彻底贯彻婚姻法而努力”的言论。1958至1960年在“大跃进”中,也编发了一些违背客观规律的言论;“文化大革命”中新闻言论成了“大批、大树”的武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端正了编发新闻言论的指导思想,从实际出发,及时、准确地编发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言论。1983至1985年,共发表各种新闻言论 185篇,阐述坚持四顶基本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等新闻言论。
三、理论宣传
《双鸭山日报》1960年1月13日创办《理论学习》专页,1962年4月改为周二刊,因版面限制,1个月刊发1期,主要刊发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理论文章。“文化大革命”期间理论宣传主要是抄转“两报”、“一刊”的理论文章或学习体会的理论文章。
1979至1985年理论宣传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从理论上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散布的谬论;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念,编发“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体系”、“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必须从理论、实践、思想感情上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肃清流毒、消除派性”、“走宝山大队富裕起来的道路”、“解放思想、加速改革”等理论文章。
四、文艺副刊
1950年2月创办文艺副刊,至1957年6月副刊先后以《职工文艺》、《文化生活》专栏刊出。1957年7月1日副刊改为《矿苗》,1971年1月副刊改名为《山花》,1980年9月改为《五彩路》。1950年3月至1953年10月副刊编发不定期,从1953年11月起,副刊每周编发1期;1958年 7月至1960年12月每周编发3期;1980至1985年每周编发2期。副刊开辟了“灯下漫笔”、“每周一谈”、“名人轶事”、“作家小传”、“文学欣赏”、“知识之窗”、“锦言录”等栏目,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美术、摄影、书法、篆刻,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受到读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