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第八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第八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双鸭山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分 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1961至1967年,这一阶段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主要由压缩城镇人口办公室负责。当时上山下乡的对象是: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不能在城市升学、就业者,全市7年共下乡6 000多人,除 500人在郊区插队外,其余 5 500多人分别下乡到笔架山农场,五大连池农场、八五三农场、八五一农场等地。1968至1972年为第二阶段。1968年,双鸭山市成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专门负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到农村和4场(农场、林场、渔场、牧场)插队落户。1968年3月,全市掀起了上山下乡高潮,有7 199名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报名上山下乡。其中:500人到市郊区插队落户,6 699人到富锦、宝清、集贤、笔架山、鹤立、二龙山和八五三农场等地落户。1973至1979年为第三阶段。1973年,全市有待业青年12 244人,年末有 444人下乡,建立了 5个自办青年点。1974至1975年双鸭山市全党动员、层层负责,采取了学校包学生、街道包居民、单位包职工、职工包家属、包子女的办法,‘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出现了市委书记带头送子女务农,局(处)级干部主动送子女下乡的好形势。两年共下乡9 757人。从1976年开始,各单位自办青年点,当年,矿务局建立知青生产大队17个。1977年,市政各单位建立自办青年点17个。1977到1978年初,全市各系统共兴办知青企业和知青农副业场(厂)45处,开垦荒地31 200亩,下乡青年近 1万人。1979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结束。从1961年到1979年,全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总数为35 208人。
1968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开始返城。返城条件:一是长期患病,确实不能参加生产劳动;二是家庭发生重大变化,本人不返城家庭生活无法维持的。1968年,市政返城 760人。矿务局系统青年下乡到郊区和自办点的户口迁回5 026户。
根据“早下乡,招工先回城”的政策,1972年,从双鸭山市到外地(市、县、农场)插队的青年中,煤矿录用工人1 115人,1978年,通过考试,择优录用返城知青1 835人。从1972至1979年,全民和集体企业在下乡知识青年中招工共计13 345人。
1968至1979年,在下乡到郊区和自办点的青年中,参军258人,升入大专和中专学校456人,提干3人,转到外地161人,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的10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