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少数民族来源与分布

第一节 少数民族来源与分布



              第一节 少数民族来源与分布
  1985年末,双鸭山市共有12个少数民族,即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壮族、赫哲族、纳西族、藏族、布依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各少数民族的来源与人口分布情况如下:
  一、满族
  双鸭山地区的满族人口中一部分是老居民,一部分是40年代末期从东北各地陆续迁入或工作调入的。到1985年末,满族人口已达4 356人,散居在全市各区、矿,其中:尖山区1 492人,岭东区540人,岭西区329人,四方台区1 117人,宝山区878人。
  在全市满族人口中,国家干部198人,其中:市级2人,局处级21人,科级68人,教师72人,医师15人,护士7人,其他13人;工人320人;中共党员285人;共青团员264人。
  满族同胞由于长期同汉族同胞杂居,其风俗、习惯已与汉族大致相同。满族子女同汉族子女通婚,共同生活;满、汉学生同校就读,到1985年,满族子女已普及初中教育。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有35名满族学生考入大专院校,28名满族学生考入中等专业(含中师)学校。
  二、回族
  最早迁入双鸭山地区的回族同胞是李占岭的爱人(李占岭是汉族,信仰伊斯兰教,其爱人为回族),1948年从河北省沧县来双鸭山,定居在现长胜乡窑地村。1952年,李文荣、马福祥、韩再洪、马志丁、古尔利、丁清芳等回族同胞分别从山东、河南、宁夏、辽宁、吉林等省、自治区陆续到双鸭山安家落户。1957至1958年间,通过李文荣等人,又相继从山东、河北等地迁入大批回族同胞,其中:绝大多数在矿区当了采煤工人。“文化大革命”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又有一部分回族同胞从河北等地迁入。到1985年末,全市回族人口已达到4 177人,散居在全市各区、矿,其中:尖山区597人,岭东区1 475人,岭西区460人,四方台区310人,宝山区210人,七星矿550人,双阳矿275人,新安和集贤两矿合计300人。
  在全市回族人口中,国家干部44人,其中:局处级1人,科级12人,其余为一般干部;工人600人,其中:煤矿工人443人,其他工人157人;中共党员45人;共青团员105人。
  回族同胞虽然长期与汉族和其他民族同胞杂居,但却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独特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如圣纪、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还有传统的武术项目,如弹腿拳、十八肘、查拳等。
  回族子女均与汉族子女同校就读,并已普及初中教育。1985年,有大专院校毕业生1人,在校生3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4人。
  三、朝鲜族
  双鸭山地区出现定居的朝鲜族同胞,始于1949年春天。当时由金凤国、南进国、黄鹤俊、李云植、金凤石、李锡东、千福默等人带领他们的家属,从依兰县来投奔在双鸭山矿务局警卫连(隶属于合江省军区警卫营)服役的亲戚和同乡。他们到双鸭山后,开始引用安邦河水种植水稻,并逐步在现钢铁厂一带定居下来。1950年,金凤国、南进国、黄鹤俊3人根据现马鞍山下有几处荒废的水田遗址,认为这里曾经居住过朝鲜族,于是把村名定为“原鲜村”,成为双鸭山地区最早的朝鲜族同胞聚居地。1956至1957年期间,又从密山、勃利等县陆续迁来一部分朝鲜族同胞,人数逐步增多。1963年,市民政部门又把原来给煤田钻探队拉水、搞副业的一部分朝鲜族同胞组织起来,安排到窑地开荒,引安邦河水种植水稻,并逐步定居下来。后来又从吉林省的珲春和黑龙江省的宝清、富锦等县,迁来一部分朝鲜族同胞到此定居,形成了现在的红旗村,成为双鸭山市第二个朝鲜族同胞聚居地。随着双鸭山矿区的发展,部分朝鲜族转业军人和大专院校毕业生被分配到矿区。同时还从农村招收一部分朝鲜族矿工。到1985年末,全市朝鲜族同胞总人口已达到 2 043人。呈现出大散居、小聚居的状况,分布在各区、矿和郊区,其中:尖山区1 063人,岭东区162人,岭西区62人,四方台区99人,宝山区157人,原鲜村392人,红旗村108人。
  在全市朝鲜族人口中,国家干部91人,其中:局处级 9人,科级27人,工程师4人,医师3人,护士3人,教师45人;工人356人,其中:煤矿工人260人,其他工人96人;中共党员204人;共青团员196人。
  朝鲜族同胞无论是聚居还是散居,都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特有的风俗习惯,如衣着、饮食、婚嫁、丧事和礼节等。
  双鸭山市有一所朝鲜族小学——原鲜小学,现有5名教师,7名学生,一个学前班。绝大多数朝鲜族同胞的子女都转入普通小学和中学学习,目前已普及中学教育。自恢复高考制度之后,全市朝鲜族子女已考入大专院校的35人,中等专业学校的25人。
  四、蒙古族
  双鸭山地区的蒙古族同胞自40年代末期到1985年,已发展到 484人,分布在全市各区、矿,其中:尖山区160人,岭东区113人,岭西区21人,四方台区99人,宝山区91人。
  在全市蒙古族人口中,国家干部9人,其中:局级2人,科级4人,教师3人;工人22人;中共党员21人;共青团员18人。
  蒙古族同胞的子女都在普通中学里就读,已普及初中教育。由于和汉族同胞长期杂居,其风俗习惯已有所改变。
  五、其他少数民族
  除上述 4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外,尚有锡伯族53人,壮族26人,赫哲族17人,纳西族11人、藏族、布依族、达斡尔族和鄂伦春族各1人,合计111人,分布在全市各区、矿,同汉族与其他民族杂居。其民族习惯已不明显。子女在普通学校就读。
  这8个少数民族中,共有国家干部5人,其中:市级1人,局处级2人,科级1人,教师1人;中共党员24人;共青团员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