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衣食住行

第一章 物质生活

第一节 衣食住行


  
               第一节 衣食住行
  一、衣
  1947年解放初期,双鸭山矿务局刚刚成立,矿工不足千人,住户不足百户。当时,矿工和居民的衣料大都采用粗棉布和更生布,服装由自家缝制。装束上大体有:冬季男装为对襟棉袄,女装为偏大襟棉袄,男女都穿抿腰扎腿棉裤。在外做工的男人,头戴狗皮帽子,身穿皮袄或皮坎肩,脚穿牛、马皮靰鞡或蹬土牛。年岁大的老头,头上戴毡帽,毡帽设有 4个小帽耳,帽耳子缝上羊皮或狗皮,用时可打开,不用时可窝在里面。脚穿毡疙瘩或棉布鞋,家庭妇女大部分穿棉布鞋或蒲草编成的草鞋。但有少数干部身穿中山装或制服棉袄棉裤。春秋时节,男女大部分穿夹袄和夹裤。夏季,男衣料大部采用青、蓝细布、漂白布、幅绸、柞蚕丝绸等,自家制做的便服长短袖汗衫。中青年妇女多以花布为上衣料,服式多为偏大襟布衫。到了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双鸭山地区男女装束有了很大改进,除少数年龄大的老人仍穿便装外,大多数男女由便服变成制服,由单一的色调转向杂色。尤其是60年代中期,随着人造纤维和塑料的问世,本地人们多以的确良、尼龙等化纤代替棉布,制做的男女服装和鞋帽,既价格低廉,又经久耐穿,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进入70年代后,冬季除少数老年人仍穿棉衣外,多数青年人冬不穿棉衣,由毛衣、线衣、绒衣、驼绒服、腈纶棉所代替,外套罩衣有登山服和夹克,不论男女老少棉裤一律套罩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城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衣着装束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的物美价廉,经久耐穿的低档次,转向款式新颖,美观大方的高档次,尤其是到了80年代,本地不仅城镇职工是西装革履,而乡下农民也是衣冠楚楚,一年四季服装十分鲜明。
  二、食
  1947年双鸭山矿务局成立后,矿工和当地居民主食是以苞米面、苞米糙子、小米、高粱米为主,白面和大米(称粳米)很少见。建国后,1950年双鸭山矿区成立粮食公司,从外地调进大批粮食,除上述品种外,还有高粱米面、豆油,同时白面和大米数量增多。但是一般人家还是以粗粮为主食。1953年全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下达后,城镇居民开始吃供应粮,每月按供应数购买。供应品种相应增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形势不断发展,1983年双鸭山市对粮油市场实行全面开放,开放后,城乡广大群众在饮食方面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城乡有85%以上的居民达到 100%细粮,副食品种增多,啤酒、饮料消费量增大,尤其是到了夏季,啤酒、饮料经常供不应求。
  三、住
  40年代双鸭山矿区大部分居民和矿工住在地窨子或马架子里,草房甚少,居住条件比较简陋。50年代后期,大部分地窨子和马架子拆掉,盖起土坯草盖的起脊房。60—70年代又将草房拆掉盖起砖瓦结构的房屋,有少数单位盖起了有上下水的家属房,使居民居住条件与40—50年代相比有了明显改善。到了80年代,居民居住条件变化更大,大部分单位都盖起了家属楼,市房管部门也盖起成栋连片集中供热的住宅楼群。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过去3平方米提高到4.5平方米。
  四、行
  1948年 1月,双鸭山矿务局刚刚成立不久,佳富铁路线便开始通车,当时是半客半货,每天一次,但非铁路沿线,近处靠徒步,去边远地方除冬季坐马爬犁外,其余大部分坐铁轮马车。1958年双鸭山市开通公路客运,为来双和离双旅客创造了方便条件。职工出门办事由徒步转向自行车。到了60年代双鸭山市不仅铁路增加客运次数,而且公路增加客运线路,使双鸭山市交通四通八达。1976年开通市内公共汽车,方便了上下班的职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到1985年随着城乡经济贸易繁荣,铁路公路幅射逐步延长,人们外出实现了以车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