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礼仪习俗
第二章 风俗习惯
第一节 礼仪习俗
第一节 礼仪习俗
一、婚嫁
建国前,本地男女订婚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若父母双亡,则由长兄作主,而媒人从中酌议。从保媒到结婚须经三个大的环节。
保媒 男方父母先请能说会道的人做红媒,到女方家提亲,如女方父母同意后进行合婚。合婚是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掐算,如果年龄、属相、五行都相当而没有说道,才可订婚。
订婚 男女双方订婚后,由女方家向男方家提出彩礼单,称谓“要彩礼”。这时,媒人从中进行说和,直到双方达成协议后,选择吉日相亲过礼,先由女方家到男方家相看男方,女方领队人要给男方“压腰钱”100元,然后男方家再到妇方家相看女方,男方领队人要给女方“装烟钱”100元,同时男方家将“彩礼单”上的财物,交给女方一部分,名为“过小礼”,称谓“相门户”。剩余部分待结婚前再交齐,名为“过大礼”,称谓“会亲家”。
结婚 建国前,较富有人家办喜事,一般在“正日”前一天起,雇吹鼓手、击鼓动乐,贴对联、喜字,于院内设帐桌,收礼物。并设小型酒宴,款待前来随礼的至爱亲朋。到第二天清晨到女家接亲,接亲时多用马车,车上搭有拱型席棚,席棚上用红毯蒙盖,如花轿型。娶亲轿(车)由吹鼓手在前引导,新郎官和男宾相各自骑马与轿(车)同行前往女方家。而女方家门前有数人迎亲,待接亲车一到,燃花放炮,迎新郎官进屋,新郎官将带的七斤“离娘肉”放下,拜岳父岳母,并与亲属见礼。新娘入轿(车)前要“抓福”,并由娘家哥哥或姐夫抱着上轿车,谓之“抱轿”。新娘上轿(车)后,要用红布或红绸作“盖头”蒙在头上。新娘到婆家后,婆家要给压车男孩“压车钱”。此时有两个小姑娘侍于左右,直至正房窗前的“天地桌”前,与等候在那里的新郎按男左女右次序并立拜堂。当新娘即将入洞房时,小叔子、小姑子及年轻亲友们用“五谷粮”尽情向新娘抛打一一意在“驱邪气”。新娘进入洞房后,由新郎揭去新娘头上的“盖头”,此时娘家人要在洞房内给新娘挂幔帐、叠被,男家要赏给挂帐和叠被者“喜庆钱”。接着进行“管饭”仪式。请亲友入席,此时新郎要给女方送亲者(娘家亲)敬酒“拜席”。送亲车走后,新娘按大小辈顺序敬烟。男方家给新娘“点烟钱”和“改口钱”。新婚之夜有闹洞房之说,新娘的小叔子、小姑子、大伯嫂、大姑姐、小叔公、小婶婆以及亲友和邻里同辈者,都可到洞房中与新婚夫妇嬉笑打闹一阵。婚后七天夫妻双双带四盒礼“回门”,拜望岳父岳母。一般贫困人家则从简。
建国后,1950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了过去包办和买卖婚姻制度,实行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由结合的新婚姻制度。男女双方一经确立婚姻关系后,双方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依法履行结婚登记,由婚姻登记机关发给结婚证书,确立夫妻关系,受到法律保护。但在订婚、结婚仪式中,还有少数人坚持要彩礼和沿用烦琐陋习的。60年代至70年代,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婚事从俭,反对大操大办,将拜天地改为拜领袖像,结婚时新郎新娘只戴红花,为前来贺喜者准备烟、糖、茶。仪式中由主婚人主持,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来宾致词,新郎与新娘谈恋爱过程等项目。婚礼程序简便,省事省钱,颇受广大青年欢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城乡居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婚嫁妆由过去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四大件”,向彩电、收录机、洗衣机、电冰箱新“四大件”发展,在操办婚事上,机关干部和城市居民大都雇用个体出租客车,但少数人也有动用公车接送的。为反对婚事大操大办,提倡新婚新办,市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集体婚礼,为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好转,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丧葬
土葬 50年代初本地在丧葬方面仍沿袭建国前的丧葬办法,中年以上年龄的人死了之后,家人要为死者穿寿衣、寿鞋、寿帽(女无帽)。遗体首前放一碗夹生小米饭称“倒头饭”,饭里插三根用新棉花缠上头的新筷子,叫“香翎鬼箭”。死者面蒙黑纱,双脚用红线绳拢住,俗称“绊脚丝”,右手拿“打狗鞭”,左手握“打狗干粮”,胸口压盛五谷杂粮小碟。死者所用棺材多用松木、杨木,死者子女及晚辈亲属都要穿孝服、扎孝带、戴孝帽,孙子辈要佩红布条,重孙辈要佩蓝布条,未结婚的孙媳或孙女婿要扎红布宽腰带。丧家门前高悬用黄纸剪成的“招魂幡”,有钱人家雇吹鼓手奏哀乐。出灵前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挖墓穴,俗称“打墓子”。然后,出灵(也称出殡)。先是长子头顶丧盆跪于灵前,起灵时立即摔碎丧盆并扛起“灵头幡”走在灵前,后面是灵车和送灵队伍,中途灵柩不得落地和停车要直达墓地。50年代后期,葬礼大为简化,再无雇鼓乐班和搞“辞灵”仪式的,死者家属身着重孝改为臂戴黑纱,出殡时从人抬改为车拉。凡是公职人员逝世,都由所在单位举办追悼会,寄托哀思。
火葬 1968年,双鸭山市建立火葬场之后,开始实行火葬,但也有少数人偷偷地进行土葬。到80年代初,全市城乡死了人普遍都进行火葬,火葬既简便,又省钱,还为国家节约大片耕地。
三、生育
建国初期,本地妇女生孩子时,孩子的外婆要到闺女家去送鸡蛋,亲友要去送衣物、鸡蛋、红布等,俗称“下奶”。在孩子满30天的时候,要请亲友到家饮酒,谓之“办满月”。待孩子满12个月时也要请客,名为“过生日”。近年来仍沿袭“下奶”、“过生日”习俗。
四、作寿
本地居民历来有尊敬和爱抚老人的传统,每逢老人生日,子女都要为老人买些食品敬献老人。当老人过60、70、80、90岁生日时,一般都要大庆,儿女们都要回到老人身边祝寿,并买些鲜桃和其他水果,也有买食品寿桃、寿糕的,使老人高高兴兴欢度晚年。
五、礼节
双鸭山市民对礼节比较讲究,不论节日或平日亲友往来都有礼节。
握手 熟人路遇时都是主动打招呼,边握手边说您好、少见,分手时也握手并说再见。
迎宾待客 在有客人光临时,全家人都热情相迎,如事先得知的,都提前到车站或门前迎接。主人开门让客人先进主人随后,进房请客人坐下后,主人随之敬烟、茶、糖果等。吃饭时若来客人,主人便请客人一同进餐,倘若客人已吃过饭,主人有紧事需要先吃时,向客人表示歉意,并让其家属陪着客人先谈。主人与客人交谈时,其余人都尽量避开,主人陪客时,不看钟、表。客人要走时,都婉言相留,如客人执意要走,待客人起身后,主人才起身相送。
访友 串门访友时,都先叩门或按门铃,得到主人允许后,方可进入室内,进屋后要尊重主人的民族风俗习惯和个人爱好,保持主人家庭的环境卫生。串门访友一般不在吃饭和睡眠时间,交谈时如有新客来时,尽快结束谈话,先客让后客,向主人握手告别。
请客 客人到来时,男女主人都热情接待,无论是丈夫的朋友,还是妻子的朋友或是长辈和平辈的朋友,都视为自己的客人,殷勤招待,热情照料,使客人感到“宾至如归,亲切温暖”。饮酒、吃饭时,都把客人安排在首位,待客的菜都是双数。上菜时,将名菜摆在客人面前,表示尊重、礼貌。敬酒时,先敬长辈,后敬平辈,既热情,又适可而止,不强人所难。待客人表示酒足饭饱时,与客人离席敬烟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