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岁时节日
第二节 岁时节日
第二节 岁时节日
春节本地春节民俗称为过年,也有称为大年,但春节准备工作按本地习俗是从腊月二十三过完小年之后,便开始筹备。当地居民称为“办年”。民间将办年编成顺口溜:二十四(指农历)扎扫帚,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买鱼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打烧酒。
除夕 是指农历年最后的一天,也是最热闹的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写春联,贴年画,做供品,摆香案,祭祖敬神。然后全家老少穿上新衣裳,按辈大小向家谱或祖宗牌三叩头,合家团聚共进晚餐,除夕夜大人小孩都不睡觉,守岁。进入午夜时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全家开始吃年饭,以水饺为主,放鞭炮接财神,通宵达旦。从初一到初五,至爱亲朋都相互拜年,对新年伊始进行祝福。
元宵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为灯节或上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吃汤圆,挂灯笼。
二月二古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也称为龙抬头。当地习惯于这一天吃猪头肉,男人这天要理发,谓之“剃龙头”,示意吉祥如意。
清明节 农历三月初清明时节,上坟扫墓烧纸,大人小孩都要吃鸡蛋,流传:清明不吃蛋,穷得团团转”的民谣。
端午节 民俗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为纪念屈原,家家包粽子、煮鸡蛋、挂纸葫芦、房沿插艾蒿的习惯仍流传。
雨节 农历五月十三日,解放前传说这天关公单刀赴会之日,常有雷雨之应。解放后,此说法逐渐失传,但仍沿袭着“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农谚。
七夕会 农历七月初七,传说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喜鹊搭桥,织女落泪等神话故事仍在民间流传。
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古称中元节。此日民间大搞祭祖上坟活动,故亦称为“鬼节”。虽然迷信活动已被消除,但还有部分群众利用各种形式悼念亲人。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俗称“八月节”,并有“八月十五月正圆,瓜果月饼敬苍天。夫君在外往家赶,全家一起合家欢”。也有八月十五定收成之说。本地一般在八月节过后农村就开镰收割。
重阳节 本地习惯把农历九月初九称为重阳节,即“重九”。这一天秋高气爽,人们要登山秋游,此俗60年代后已不多见。
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50年代本地还有家家户户用大糖(麦糖)祭灶习俗,这天晚上将“灶王爷”请下,在灶门前焚烧,焚烧时口中念道:“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跨着枪,上界时好话多说,赖话瞒藏”。现已很少流传。但过小年还盛行,为春节做好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