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集贤县

集贤县



  集贤县建于1946年。同年 6月10日合江省政肘第十一次政务会议决定将富锦县第四、第五两区划归集贤县。集贤县地处完达山北麓,松花江下游南岸,三江平原腹地,地理坐标在东经130°39′30″至132° 14′50″,北纬46°29′5″至47°4′3″之间。东与友谊县、富锦市接壤,南与双鸭山市、桦南县为邻,西、北两面与桦川县相连。地形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最高处的七星砬子海拔852.7米,北部平原最低处海拔65.5米,全县平均海拔160米左右。县境东西最长80公里,南北最宽50公里,总面积为 2 257平方公里。为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3.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7.8℃;极端最低气温为 -35.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2.5℃,极端最高气温为38.2℃。年积温为2 173℃。年日照为2 616小时。无霜期为147天。年降水量为509.8毫米。春、夏季多西南风与西风,降水天则为东风与东南风,年平均风速为4.1米/秒,最大风速为24米/秒。
  集贤县设5镇7乡,6个街道,61个居民委员会, 230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为300 9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0 540人,占总人口的26.77%。全县有17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为289 916人,占总人口的 96.35%;其余为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赫哲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畲族、土家族、鄂温克族、苗族、瑶族、达斡尔族、侗族、白族、仫佬族,计16个少数民族,另有4名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合计为10 997人,占总人口的3.65%。人口密度为183.8人/平方公里。
  集贤县有耕地220万亩,人均耕地7.3亩。粮食作物以大豆、小麦、玉米、高梁、谷子为主,素有“大豆之乡”的美称;经济作物有麻类、油料、甜菜和烟叶等。有林地36 364公顷,活立木总蓄积为22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柞、桦、椴等。草原 4万亩,主要草种为小叶章、密穗沙草、靰鞡草、油包草和芦苇等。畜牧业以黄牛、羊、猪、家禽为主。野生动物有东北虎、豹、黑熊、野猪、马鹿、狍子、黄鼬、狐狸、野鸡、丹顶鹤、鸳鸯、飞龙、啄木鸟等。野生植物有药材黄柏、桔梗、龙胆草、五味子、赤芍、玉竹、车前子、山参、党参等百余种;可供食用的有木耳、猴头、蘑菇、山核桃、榛子、狗枣子、草梅、蕨菜、黄瓜香(又名广东菜)等。草炭蕴藏量达 100万吨。矿产资源有煤、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石墨、铁、金等。还有地下水、地表水和客水等水资源,总量达3亿立方米。
  集贤县是三江平原上的交通要道,佳木斯至双鸭山、佳木斯至前进镇两条铁路在此交会;哈尔滨至同江、福利镇至饶河县两条公路干线从境内经过。
  经济状况,在建县初期是比较落后的。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按 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仅2 815万元。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工农业生产得到不断发展,国民经济逐渐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把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使全县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到199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67 540万元,比1949年增长22.99倍,平均每年增长58.52%。
  集贤县是全省主要农业县之一。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 2 570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为2 29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9.22%。当年共产粮豆13 000万斤,其中:大豆为 2 681万斤,占粮豆总产量的20.62%;林业、畜牧与副业合计产值为27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78%。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施,农田基本建设的开展,以及科学种田和耕地面积的增加,特别是1980年以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党的富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使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47 413万元,比1949年增长17.45倍,平均每年增长45%。其中:种植业产值为27 62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8.26%,与1949年相比,增长11.05倍,平均每年增长29.38%。共产粮豆45 118.8万斤,其中:大豆为7 247.8万斤,占粮豆总产量的16.06%,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2.47倍和1.7倍;林业产值685万元,畜牧业产值 8 534万元,渔业产值5 954万元,副业产值4 615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1.44%、18%、12.56%和 9.74%。1986年与1990年两次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县,1988至1990年连续3年荣获全省森林防火先进县、1990年荣获省级黑龙杯银杯奖与铁牛杯铜杯奖。全省耕地培肥计划达标二等奖。
  工业情况,1949年,全县只有7家企业,年产值仅 245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8.7%。原本就不太发达的工业生产,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更加低落,直到1970年,才有所回升。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1978年后,工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食品工业与机械工业为主体,逐步形成了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等新型的工业体系。到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已达197家,年产值已达20 127万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9.8%,与 1949年相比,增长81.15倍,平均每年增长1.98倍,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 21.1%。工业固定资产达11 417万元。产品达174种,其中:部优产品 6项,省优产品1项。在工业总产值中,食品工业为4 992万元,占 24.8%;机械工业为1 107万元,占5.5%;化学工业为 230万元,占1.14%;冶金工业为25万元,占0.12%;建材工业为125万元,占0.62%;乡镇企业为3 799万元,占18.92%;其它工业为9 849万元,占48.9%,并获省级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及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六好县”称号。
  交通运输,1990年,省级公路过境长度为93.9公里;县属公路共10条,总长度达236.9公里,年完成客运量187万人次,完成货运量51万吨。1989年曾荣获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地方道路先进县”光荣称号。1990年又获省地方道路先进县特别奖。1990年,国铁完成客运量 45万人次,货运量为66万吨。
  邮政电信,自1947年建立邮电局以来,到 1990年局、所已达14个,城乡投递邮路总长度达1 453公里,其中:委托公路客运汽车邮路382公里。交换机总容量达2 000门,装机量达2 721户。普通电话杆路长度达127杆公里,二级国防电话杆路长度达165杆公里,电缆长度达 98皮长公里;长途电话线路29条;农村电话线路33条。电报电路 2条,其中:1条已进入全省自动转报作业。县局曾被邮电部于1958年和1959年连续两年命名为“全国邮电先进集体”,1987年命名为“全国邮电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
  商业外贸,1990年,商业已达2 294家,从业人员达9 560人,其中:国营商业122家,从业人员3 571人;集体商业359家,从业人员3 965人;个体商业1 914家,从业人员2 034人。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1 314万元。集市贸易场所5处,年成交商品15类,共52种,成交金额达3 232万元。
  旅游景点,境内有自然旅游区1处,即位于城西35公里处的七星砬子(亦称七女峰),原是东北抗日联军根据地。这里山峦起伏,石峰耸立,每逢夏季绿荫遍地,野花飘香,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已成为合江东部地区著名的自然旅游区,每年来此旅游者达 5万余人。1981年4月25日,原抗联六军老战士、现省政协副主席李敏回访集贤县时,曾重登此处,即兴赋诗一首:“八十勇士登崖峰,奋战关山日夜行;击退倭寇三千众,壮士鲜血染七星;忠骨林立冲霄汉,洒泪青峦祭英灵。”另有老红军干部、原县独立团团长汤生昌烈士陵园,每年亦有数万人来祭扫陵园,缅怀先烈。
  土特产品,主要有白瓜子、黑木耳、羊毛、蜂蜜、毛皮等。1990年,收购白瓜子11.88万斤,羊毛19.6万斤。外贸收购总值达2 363万元,出口商品总额实现1 449万元。
  科技情况,到1990年,全县共有科学技术学会、协会22个,会员2 110人;农村科学技术研究会138个,会员3 715人。全县获得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的7 326人,其中:初级职称的5 939人,中级职称的1 305人,高级职称的53人;农村专业技术人员599人,其中:初级职称的585人,中级职称的14人。共有86项科研成果获得部、省、市的奖励,其中:“195型柴油机附加点火装置”、“无底畚斗提升机”和“齿盘式多功能粉碎机”获得国家专利权。
  教育情况,1990年,全县共有普通中学22所(其中高中3所),在校生(含高中)16 336人;小学23所,在校生33 730人;幼儿园168所,学龄前受教育儿童3 353人;农业职业高中3所,在校生961人;电视大学1所,在校生420人;企事业办职工学校10所,参加学习的职工434人。普通小学入学率达99.3%,青壮年脱盲率达95%,教育普及率达98.6%。全县有教职员工3 375人,其中:小学为1 959人,普通中学为1 127人,幼儿教育为198人,农业职业高中为21人,电视大学为22人,职工教育为48人。1988年县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到1990年共集资62.8万元,其中:“五四”村农民王喜明向县第七中学捐资1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文化艺术事业,到1990年有县专业文艺演出队1个,演员18人;群众办民间艺术团1个,演员13人;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11个,演员155人。电影院2座,计2 400个座位,工人俱乐部1座,座位600个,年放映电影1 440场;乡(镇)村放映队13个,年放映3 273场;录像放映点5处,年放映600场;县文化馆 1个,乡(镇)文化站12个。县办图书馆1个,藏书3.78万册,持证借阅者达 9 325人。戏曲作品《爱武装》、《小保管》、《告状》、《啼笑皆非》和曲艺作品《学习英雄杨德才》均获省级创作奖。赵希云毛笔书法(楷书)获全国青年书法大赛二等奖。
  医疗卫生事业,1990年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单位共298个,医务人员1 979人,病床658张,主要医疗设备有,“导津”500毫安x光机、30A“A型”和“B型”超声波诊断机、配套腔镜、激光治疗机、旋光仪、高频电刀、万能手术床等。平均年接诊达 5.5万人次。可做颅脑、部分上腹及全部下腹常见危急病症的手术。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3年与1986年,两次被国家命名为“计划生育先进县”。1989年获省级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广播、电视事业,1990年有广播电台1处,发射功率为0.3千瓦,工作频率为 104.2兆赫,天线高度为75米,入户率为68%。县、乡(镇)干线 139.5公里,分有线和无线两套方式输出。自办节目全天25分钟,其中:新闻节目10分钟,7个专题节目15分钟。另有乡(镇)广播站 11处;卫星地面接收站1处,电视转播台1处,发射功率1千瓦,工作频率1个频道,天线为镀锌自立铁塔,塔高105米,覆盖半径20公里,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每天自办新闻节目2次,每次10至15分钟,电视收看普及率为30%。
  体育事业,有大型400米环行跑道运动场1处,灯光球场2处,200平方米训练房 1栋,游泳池1个,普通篮球场322个,滑冰场(冬季)1处。等级裁判员82人,等级运动员488人。1973年成立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有速滑、田径、篮球、乒乓球和排球5个训练队,先后培训体育骨干500余人,为上级体校输送学员15人。近年来在参加省级比赛中,有5名运动员获得3块银牌。1989年体校速滑队参加“全国春芽杯速滑赛”荣获集体技术滑行第一名;速滑运动员宁洪萍代表中国参加在日本札幌市举行的“亚洲第二届冬运会”。 1954年以来,召开全县性的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各类运动会71次,原合江地区在此地举行的田径、篮球、速滑等项目的比赛13次;邀请国家甲级篮球队,省级篮球队和市县队友谊赛30余次。
  社会保障事业,1982年以来,开展了企业财产、机动车辆、家庭财产等18个项目的保险。1990年承保额达22亿元,保费收入达235万元,综合赔付率为 49%。全县有社会福利院12所,护理人员36人,收养孤寡老人300人;“五保”中心5处,“五保”服务站111个,集体供养老人666人;兴办社会福利企业6个,安置就业人员217人,其中:残疾人55人。财政部门每年都拨出数万元专款,用于抚恤和社会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