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清县
宝清县
宝清县宣统元年(1909年)奏准设县,但因经费所限,未能实行设治。1912年始设分防经历,1914年改为分治省。1916年正式建县。宝清县地处三江平原南缘,地理坐标在东经131°12′至133°30′,北纬 45°45′至46°55′之间。东与饶河县、虎林县为邻,南与密山市、七台河市、勃利县相连,西与桦南县、双鸭山市接壤,北与友谊县、富锦市相接。完达山脉横亘于东、南、西三面,北临七星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低平,西南部的老秃顶子海拔 854米,为全县的最高点,北部平原最低处仅海拔58米,平均海拔为100米左右。县境内南北跨度135公里,东西跨度160公里,总面积10 001.2平方公里。
宝清县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3.2℃,1月最冷,平均气温为-18.4℃,极端最低气温为-37.2℃;7月最热,平均气温为 21.6℃,极端最高气温为36.2℃。年平均降水量为574毫米;无霜期13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 491小时;长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其中: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4米/秒,最大风速为28米/秒。
宝清县下辖3镇14乡,8个街道,35个居民委员会,203个村民委员会,712个村民小组。政区内有 1个省属原种场、八五二、八五三、五九七等国营农场和红兴隆发电厂,以及部分森工企业局的林场。全县总人口406 68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25 173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人。全县有15个民族,其中:汉族有379 351人,占人口总数的93.28%;其余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赫哲族、苗族、壮族、彝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锡伯族、水族、黎族14个少数民族合计为27 332人,占6.72%。
宝清县的自然资源,已知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铬、铜、铅、锌、铝、石英石、石绵、石灰石、白粘土、汞等14种,其中:煤18处,储量约29.1亿吨,目前仅开采一少部分;铁、铬、石灰石已由农场、乡村开采;野生动、植物,山产品、土特产品等资源有东北虎、鹿、熊、野猪、狍子、丹顶鹤、黄鼬、貉子、水獭、猞猁、狐狸、山兔、水鼠、榛子、核桃、蘑菇、木耳、山丁子、葡萄、野玫瑰、黄花、蕨菜、白芍、山参、芦苇和各种鱼类,特别是挠力河与蛤蟆通河的红肚囊鲫鱼,曾为清代皇室的贡品。芦苇面积达29.7公顷,是全省三大苇塘之一。森林资源也很丰富,有林地面积达98 888公顷。
宝清县是全省重要农业县之一,是三江平原著名的麦豆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由于此地河流密布,泡泽众多,其种植业与养殖业尤为发达,主要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水稻、谷子、高梁、甜菜、亚麻、烟叶等;主要牲畜有猪、羊、奶牛、马、驴、黄牛等。解放后,随着水利灌溉设施的增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实行科学种田,1990年粮食总产量已达97 600万斤,比建国初期的4 660万斤增长19.99倍。人均产粮1 880斤;人工造林5.7万亩,生产木材5.85万立方米;水产养殖水面达15 015亩,水产品总产量达244万斤;养羊4.2万只,出栏生猪5.48万头。农业总产值达17 75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67.1%。农民人均收入达 614元。1989年与1990年连续两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农业生产先进县”。
宝清县的工业,原以手工业为主,到1949年,全县仅有4家铁匠炉,3家油坊,2家烧锅,1家印刷业。1953年始有国营工业.1958年开始进行煤炭生产,以后相继发展了电力、建材、机械、制糖、酿造、食品等工业生产。到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已达111家,其中:国营企业39家,集体企家72家,职工总数达8 478人,实现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8 704万元。先后开发新产品 12项,其中:BAOZ—8014防爆分马力电机、肝心复和抽油泵套3个产品为省重点项目,有8种产品获省优秀产品称号。
宝清县交通运输,1949年仅有 1条公路(即宝清至密山)能通汽车,当时的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畜力车。经过全县人民40年来的不懈努力,到1990年,全县已拥有公路干线71.4公里,县级公路233.8公里,乡级公路214.5公里,企业专用公路70.6公里;大型载货汽 车788辆,客车70辆,客货运输达到了与邻县(市)相通,县乡相通、乡乡相通、乡村相通、村村相通,形成网络;年客运量达242.1万人次,货运周转量达1 527.7万吨/公里;并设置了62个客运站(室),16个交通管理站。地方道路连续10年获全省第一名;1989年,干线公路又获全省第一名,1990年被省政府评为公路建设先进县。
邮政电讯,1947年,全县只有邮电所4个,职工7人,磁石式百门交换机1部,电话机4台。1985年,邮电所增至34个,交换机容量达到800门,电话机增至577台。1990年,全县有邮电支局32个,代办所3个,其中:15个局(所)均开办了电话、电报业务。乡村邮路长度达698公里,17个乡(镇)全部开通了直拨电话,农村电话机达366台,长途台至农村电继电路达47路。
商业外贸,1955年,全县有商业206家,从业人员496人,资金总额17万元。1986年,全县商品销售总额达59.7万元。1990年,全县商业增至1 654家,从业人员达7 952人,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8 945万元,比1986年增长316.34倍;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达 878万元。外贸收购总值达790万元。全县先后建成生猪、白瓜子、红小豆、黑木耳、蕨菜等外贸商品生产基地。
旅游景点,宝清革命烈士陵园,建于1969年,位于县城东的挠力河东岸、万金山北麓,占地面积 3.6万平方米。园内有革命烈士纪念馆,珍宝岛革命烈士纪念碑,被中共中央军委命名的战斗英雄孙征民、杨林、陈绍光、王庆荣、于庆阳烈士墓碑,以及在珍宝岛战斗中牺牲的63位烈士的墓碑。1990年来陵园祭奠烈士、参观和旅游的人数达10余万人;蛤蟆通水库,位于城东75公里处,50年代中期王震将军来这里视察时曾殷切嘱咐:“将这里建成花果山,米粮川、打鱼湾。”如今将军的嘱咐早已成为现实,每到春夏之交,来这里旅游观光的人络绎不绝,1990年接待1.1万人;“十二烈士山”,位于城西南25公里处,1938年3月18日,东北抗日联军五军三师八团一连连长李海峰等16名指战员在这里英勇抗敌,其中:李海峰等12人壮烈殉国,故将此处命名为“十二烈士山”,以纪念烈士们的业绩。现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保护区,并载入《全国名胜大辞典》。
土特产品,宝清是全省第一个外贸商品综合基地县。出口商品约60多种,远销12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外贸出口额达1 400万元,夺全省出口创汇县第一名。白瓜子出口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出口远销南非、西欧和东南亚等地区,人参、鹿茸、黑木耳、红小豆、山野菜在国际市场享有很高声誉。
科学技术,1990年末,全县有科研机构3个;获得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的达5 183人,其中:高级职称的50人,中级职称的957人,初级职称的4 176人;专业学会25个,会员1 458人。1989年,推广四大作物大面积综合高产技术48.7万亩,推广烤烟抑芽剂Jn—D面积1.5万亩,推广应用小型稻麦收割机50台。由宝清县与合江农科所共同承担的“三江平原地区大豆大面积高产高效益栽培技术”研究课题,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执行过程中,以沼泽地综合开发治理的宝清试验示范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国家计委、科委、财政部为此颁发了集体荣誉证书。宝清县被省定为“科技兴省”的试点县。
教育情况,1990年,全县共有中、小学302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聋哑学校和技工学校各1所,幼儿园328所;教职员工6 049人;在校生73 365人。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7%,巩固率达97.4%,毕业率达96%,普及率达95%,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初等教育普及标准。1989年,全县脱盲率达90%,获省教委颁发的“脱盲验收合格证书”。
文化艺术,1990年,全县有影剧院9个,其中:乡镇影剧院6个,共有座位6 750个,每万人拥有座位250个。县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17个;县图书馆1个,乡镇、厂矿及学校图书馆(室)213个,共有藏书 62万册;县专业文工团 1个,演职员 38人,主要以东北地方戏为主,1988年在省地方戏观摩研讨会上,独角戏《麻将迷》获创作一等奖,二人转《傻子相亲》参加了中国首届曲艺节演出;刘晓东的书法,在1987年“中意杯”国际书法篆刻大奖赛上获银奖,1988年,在全国第二届神龙书法大奖赛上获金奖。
广播电视,县有广播电台1个,功率1千瓦;乡镇广播站16个,广播喇叭 2.8万个,入户率为70%,通响率.83%。1975年,县建电视差转台,1982年改为电视转播台, 1985年正式建为电视台。电视台铁塔高70米,发射彩色信号,2个频道,功率为1千瓦,覆盖半径25公里。1990年增建乡(镇)差转台2座;当年全县拥有电视机40 876台。电影放映单位147个,1990年共放映3 614场,观众达140万人次。
医疗卫生,1990年,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8个。县设有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医院、卫生防疫站、结核病防治所、药品检验所,并有职工卫生学校1所;乡镇卫生院 17个;村级卫生所197个;个体医疗诊所139个。全县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794人,每万人拥有医护人员30人;病床 460张,每万人拥有17张。主要医疗设备有B型超声波1台、体外反搏机1台、胃镜1台、X光机10台。县妇幼保健院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卫生战线先进集体。
体育情况,1990年,全县有体育馆 1座(1983年自等资金建成),建筑面积为1 200平方米,能容纳观众 2 400人,馆内可进行篮球、排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项比赛;另有田径运动场52个(其中400米标准场2个),篮球场258个(其中灯光球场2个),排球场46个,乒乓球室36间,棋类室 81间,滑冰场39个。1973年开始成立县青少年业余体校,分篮球、田径、速滑、乒乓球4个班,培养出一批群众体育活动骨干,并为上级输送运动员43人。全县体育人口到1990年已超过16万人,有3.8万多人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社会保障,1981年8月,恢复县保险公司,1990年设办事处3个,代办所11个,开展13个险种业务,承保金额达7亿多元,保险费收入达514万元,综合赔付率为33%。全县共建敬老院12所,建筑总面积达8 732平方米,投资 212.8万元(其中民政部门投双鸭山资25万元,乡镇自筹187.8万元), 院内设施基本齐全,一般都设有医务室、浴室和娱乐室,购置了沙发、电视机、录音机和洗衣机。全县“五保”人员416人,入院供养者270人,入院率为65%。1989年,青原镇敬老院被省民政厅授予“先进集体标兵”光荣称号。1990年,全县有社会福利企业 13个(其中县办5个,乡镇办8个),共有职工216人,其中:安置残疾人员97人,占职工总数的45%。年产值288万元,利润29.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