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县
友谊县
友谊县第一次建置始于1960年 4月29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集贤县,以集贤县东部地区为友谊县的行政区域,与友谊农场合并,实行县、场合一体制,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友谊县,恢复集贤县。1963年被改为合江行署所属特区,实行区、场合一体制。1964年 12月7日,又恢复友谊县制;1973年8月20日,国务院再次批准撤销友谊县制;1984年12月5日,国务院第三次批准恢复友谊县制。友谊县位于三江平原中部沼泽地区边缘,地理坐标在东经131°29′至132°151′北纬46°28′至46°59′之间。东与东南和宝清为邻,西南与双鸭山市接壤,西与集贤县相连,北与东北和富锦市相接。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地势向东北倾斜。西南部为丘陵地带,海拔100至300米,西北洼地最低处海拔59米,中部为丘陵延伸漫岗,海拔75至 100米。境内东西长56公里,南北宽44公里,总面积为1 872平方公里。
友谊县地处中温带,属大陆季风型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冬夏差异较大;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炎热。历年平均气温为 4.3℃。一年间最低气温出现在 1月份,平均气温为-20℃,极端最低气温为-37.2℃;高温期出现在7、8月份,平均气温为20℃至22℃,极端最高气温为36.3℃。历年平均正常积温为3 032.1℃,无霜期为120至13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500毫米。风向多为偏西风。
全县下辖4镇7乡,60个居民委员会,101个村民委员会,480个居民小组,6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4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为40人。在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08 262人,占95%;其余蒙古族、回族、苗族、彝族、壮族、朝鲜族、满族、侗族、土家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等11个少数民族合计为5 732人,占5%。
在自然资源中,其土地资源极为丰富,有耕地 127万亩,土壤以草甸土和黑土为主,适于种植业发展。此外,还有草资源,面积达10万亩,生长着小叶章与沼泽化草甸杂草,是理想的天然牧场。野生植物中有可供食用的黑木耳、猴头、杂蘑、蕨菜、黄花菜和山葡萄;可供药用的人参、黄苓、甘草、防风等。野生动物中有梅花鹿、飞龙、黑熊、马鹿、雪兔、天鹅、鸳鸯、狍子、山鸡、田鸡、沙半鸡、狼林蛙、黄鼬等。矿产资源中主要有煤、石灰石、汉白玉及建筑用砂、石等。另外,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不仅水位高、水质好,而且水量足,储量约300亿立方米。
农业,特别是其中的种植业,是友谊县的经济主体。主要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水稻及杂粮等,其中:小麦、大豆更是蜚声中外,年产麦豆 30 000万斤,是国家北方旱粮基地之一。自友谊农场于1956年建成投产后的 30多年来,由于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和科学耕种、管理使农作物不断获得高产,粮豆平均单产由建县(场)初期的150斤提高到398斤,增产 1.65倍。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还注重了发展经济作物(如西瓜产,近年来每年种植面积都在二三万亩,由于个大、皮薄、甘甜爽口,畅销省内外并出口苏联,并建起了全国最大的山葡萄人工种植园,面积达1 500亩)、养殖业(其中新建了5个规模较大的鱼种生产基地,养鱼水面达7 690亩)和林业生产。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4 774万元,共生产粮豆4 275.6万斤,其中:小麦28 230.8万斤,大豆6411.6万斤,玉米4 500.6万斤,水稻1 947.6万斤,其余为杂粮;产鱼70万斤,奶牛存栏3 304头,黄牛存栏5 308头,猪存栏23 589头,羊存栏11 428只,禽27.9万只;人工造林6万亩,农田防护林13万亩,果园面积1.1万亩。
友谊县的农业生产发展,得力于农业机械化;其农业机械设备的先进程度,在全国早已享有盛名。建县(场)以来,尤其是从1978年开始,国家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和凡尔蒙公司引进62台(件)新式农机具,在五分场二队进行试点(1980年又增补 7台)。为适应试点的需要,将二队的耕地面积由1.4万亩调整到2.5万亩,职工由326人减至39人,其中:直接生产工人为20人,平均每个直接生产工人年生产粮豆达453 260斤,比引进前增加近1倍。1990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3.8万千瓦,拥有各类大、中型拖拉机1 329台,联合收割机 374台,大型喷灌机101台,其它农机具3 892台(件)。田间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
工业生产,由于友谊县是在国营农场的基础上建置,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到1964年,工业生产才有所发展,产值达到 858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工业生产才有了较快的发展,现已形成了造纸、印刷、制糖、化工、塑料、机电、橡胶、建材、轻纺、机械制造、酿造、麦芽、皮革、食品等工业体系,并涌现出一批优质名牌和热门产品,其中:粮油加工厂生产的“标准粉”和“精制大豆油”,淀粉厂生产的“雪山牌”淀粉,乳品厂生产的“大吉牌”奶粉,都获得部优产品的称号。麦芽厂生产的“健美牌”淡色麦芽,被评为省优产品,是全省同行业中唯一的省优产品。另外,豆粕、糠醛等产品还打入或畅销国际市场,每年为国家创外汇600多万美元。县骨干企业麦芽厂1989年实现产值579万元,利税150万元,产品一级品率达98%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40%左右)提高 1倍多,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榜首。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1 570万元,比1964年增长12.48倍,平均每年增长49.94%,实现利税124万元。
交通运输,其中:公路修建与货运工作始于建场初期的1955年;公路客运工作始于1962年,当时仅有3辆客车,两条线路,通车里程为 80公里。1981年又增加了铁路(即福前线)运输,境内设有新友谊、红兴隆、九营3个车站,每天通过客车1对,货车2对。到 1990年,全县(场)共修筑砂石公路204公里,各种桥梁22座,341.2米,基本上沟通了县内各乡镇及各邻近市县的公路交通。公路客运里程达1 100多公里,车辆达25辆,分别比1962年增长12.75倍与7.33倍,客运量达110万人次;货运量达138万吨;公路干线完好率达82.4%,荣获了省颁发的“好路杯”。铁路客运量达23万人次,货运量达31.8万吨。
邮政电信,始于 1954年。当时根据建场的需要,经省邮电管理局批准,在兴隆镇(后改为红兴隆) 设立了邮电办事处,同年开通了至佳木斯电报、电话电路,并开办了国内与国际电报、电话业务。1990年,全县有局、所11个,代办所1个,平均服务人口为 0.95万人/处,邮路总长度达188公里,年业务总额达42.9万元。
商业外贸,1955年始成立国营商业,当时只有1个综合商店,5个分销店。1960年第一次建县时,成立了三级批发站、百货、煤建、五金、烟酒、生产资料等公司;各分场建立了百货商店,生产队设立了分销店、代销店,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商业体系。1990年,全县商业零售网点已达286个,从业人员达1 710人,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8 566万元。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达800万元。出口创汇达 700万元,主要出口商品有大豆、糠醛、西瓜,产品销往日本、新加坡、苏联、香港等9个国家和地区。
旅游景点,兴隆山旅游区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处。山坡上有果园995亩,品种达200多个。区内有11处铁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即满族祖先挹娄人营建的古城堡。现存古代半地穴式居住址1 000余座,占地面积达60万平方米。山坡下有水库1座,水面 120万平方米;凤林旅游区位于县城南20公里处。区内有全省最大的铁器时代的古城遗址,周长6 000米,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其中:有1处呈方形的小古城,周长471米,城墙高度在4至7.5米之间,护城壕宽16至18米,深3至4米,古城建造布局严谨,气势宏伟。
科学技术,友谊县(场)的科技事业是从50年代中期开始的。1955年 3月建立农场农业科研实验站,配备 5名科技人员,从事引进良种,进行适应性鉴定试验以及推广工作,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1962年建立农机研究室,配备4名技术人员,从事农具革新、改造,研制新农具与推广新技术,1964年就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玉米圆盘式精量点播机;60年代还与省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承担了农垦部5项重大科研项目,其中:日处理240吨粮食的大型烘干塔和无线电高频粮食干燥塔,属国内首创。1979年,农机与农业合并成立了农业综合科研所。1980年承担了国家科委下达的“北方旱粮产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试验”课题,试验基地选在五分场(即庆丰乡),经过4年的努力,五分场累计实现经营利润608万元,比试验前4年累计实现的经营利润118元增长4.15倍。这项课题1985年通过国家鉴定,并获得1986年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从1978至1989年期间,还有78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奖励的有 1D—70冻土犁、侧牵引式清淤机、丰收—2立玉米收获机、1KD—100单圆盘旋转开沟机、大豆高产栽培开发研究等5项;获部级奖励的有2BJQ—12精密播种机、GKC—350电子秤、黑龙江省小麦化肥经济合理施用技术、GHK—1型干燥机热风恒温控制器、黑龙江省垦区旱田化学除草配套技术的研究、山葡萄大面积家植丰产配套技术、稀土农用推广、国产氮磷钾化肥效能的演变和提高增产效益的主要途径等8项;获省和农场总局奖励的 23项。1990年,全县获得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的有6 485人,其中:高级职称的134人,中级职称的 1 203人,初级职称的5 148人;应聘任职的为6 135人,其中:中级以上的有1 210人。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共41个,成员达3 711人。
教育情况,友谊县的中、小学教育事业,始于1955年。当时在总场及一、二、四、五分场各设1所小学,学生224人,教员7人。1990年,全县已拥有各类学校107所,在校生2.56万人,教职员工2 200多人。幼儿园13所,入园幼儿1 250人。全县幼儿学前教育普及率达 100%;小学入学率达99%,及格率达93%。已成为全省初等义务教育的合格县。
文化艺术,友谊县(场)自1959年建立文艺演出团体以来,群众文化生活一直是比较活跃的。1990年,县有两个文艺团体(半专业性);14个影剧院和俱乐部,其中:乡镇的13个,共有座位1.1万个,每万人拥有10.4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室)20个,其中:乡镇及厂矿、学校的19个,共有藏书7.6万册。全县的美术活动近几年来也有很大发展,第二小学美术班的“小美术家”,两年来曾先后9次参加国际、国家和省、市书画大赛,其中:有 28幅作品被选送参加“世界少儿美术大奖赛”和“中国、南斯拉夫‘我们热爱地球’少儿书画联展”;县文化馆美术辅导员赵占江创作的版画《沃土行》、《沃野深秋》,分别获1980年“全国青年美术展”三等奖和1985年“全国第六届美术大展”优秀作品奖;版画《秋泛沃野》,1988年参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北大荒风情”版画展,获优秀作品奖;另两幅作品《春的节奏》、《三月催绿》还被选送到日本、法国、美国等10多个国家展出。
广播电视,友谊县(场)1956年建立广播站。1986年建立广播电台。1990年,县广播电台有500瓦有线广播机3部,300瓦调频发射机l部,频率106.8兆周;乡镇广播站11个,广播喇叭3 600只。全县广播线路总长度560杆公里。1975年建立电视差转台。1983年购入1 000瓦彩色发射机,建立电视转播台。1987年建成地面卫星接收站,铁塔高73米, 2个频道,覆盖半径为25公里。
医疗卫生,随着农场的建立和生产建设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状况也得到不断的改善。到1990年,全县已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三级医疗网。县有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各 1所,还有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药品检验所等;乡镇卫生院12所;村级卫生室 101个。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 172人,病床779张,观察床19张,每万人拥有医务、卫生技术人员 103人,床位68张。县医院有500毫安带闭路电视X光机、高压氧仓、体外反搏机、 8超仪、心电监视仪、激光治疗机、心电机等先进、高档医疗设备20台(件)。在各乡镇卫生院中,有11家装备有x光机;7家有生化检验设备;8家能开展心电业务;1家能开展超声波等诊断业务,并能开展地方病及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8‰,计划生育率达到99.5%。
体育活动,友谊县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得比较广泛,特别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棋类等项活动,更为活跃。全县每年都举行1至2次篮球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和少数民族运动会。1989年成立县业余体校,招收学员43人,开设了1个田径班,两个篮球班,仅 1年多的时间,就向上级输送了11名运动员。1990年,全县有运动场24个,篮球场205个(其中灯光球场5个),排球场30个,乒乓球场20个。
社会保障,1985年成立县保险公司,下设13个代理处,开展了产险和身险两大类计13个险种的保险业务。1990年,承保财产总金额达26 618.8万元,保险费收入 180万人,综合赔付率为55%。县于1988年办起了社会福利厂,安置聋、哑、残41人。1990年财政拨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款9.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