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宝清县志》是宝清解放以来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志书,是一部贯通古今的社会主义新型县志。一部志书的出版是一方智慧的结晶,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一世一地盛衰的写照,物质文明的纪实。《宝清县志》的出版,是宝清县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值得庆祝!
宝清地处祖国的东北边陲,座落在黑龙江省的东北部,她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是著名的三江平原上重要麦豆产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因其地得天独厚而闻名遐迩。
宝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为肃慎、女真之地,是满族肇兴和发展的故乡之一。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这里曾长期形成了人烟稀少、大地荒芜的局面。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世界列强纷纷侵略中国,尤其是日、俄两大帝国主义,竞相争夺东北,鲸吞蚕食,贪得无厌,造成东北边陲榛莽遍地,满目疮痍。在国家“移民实边”的浪潮中,从清末民初起,一批批拓荒者从苦难深重的辽南和关内涌向东北,他们千里奔波、万里跋涉而落户于完达山下、挠力河边。这些中华英雄儿女,含辛茹苦,披荆折棘,以劳动和汗水唤醒了沉睡的宝清大地,拉开了宝清近代开发建设历史的序幕。然而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于日寇铁蹄之下,宝清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抗争,浴血奋战,宝清成为东北抗日斗争时期重要的游击根据地,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英勇的贡献。近半个世纪以来,宝清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以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聪明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发展经济,建设家园,已使宝清大地焕然一新,使宝清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回顾历史,有多少生动的史实需要记载,有多少珍贵的资料需要辑存,有多少丰富的经验、教训需要总结,编史修志的迫切任务,已经历史地落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
编史修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地方志书堪称浩如烟海。我国修志始于秦、汉,盛于明、清,但民国以来,社会战乱,编史修志也趋于消沉。然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长治久安、空前繁荣的崭新局面,全国便出现了“盛世修志”的高潮。
宝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于1981年成立,下设县志办公室,选配了专职编修人员。采取了专群结合、上下结合、县志机关和各部门结合,用众手合成的方法,开展了县志编修工作。经过了11个春秋的艰苦劳动,几易其稿,几经审批,于1992年9月胜利完成任务。这部传世之作凝结着修志者心血,他们秉笔直书,精心著述,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此,党和人民将永远感谢他们!
《宝清县志》是宝清的地方百科全书,它记载了宝清县自清末民初以来至1985年近80年发展变化的历史,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宝清县自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历史和现状。采取了以事分类、横分竖写的方法,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全书设自然地理、建置、农业、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金融、城乡建设、政党社团、政权、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武装兵事、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社会和人物等共18编,80章,315节,共110万字。
古人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镜,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县志是一部存史、资治和教化的传世之作,也是一地的“官书”。它使我们“前有所稽,后有所鉴;居今而知古,继往而开来”,不但为国史、通志提供资料,而且也为各级领导制订规划和决策提供根据,同时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让我们充分地利用它,鉴古知今,开拓未来,创造出更加光辉的业绩。
借《宝清县志》出版之机,谨向参加县志编纂工作的全体同志和支持县志工作的各方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宝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
胡 琳
宝 清 县 人 民 政 府 县 长
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