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乡镇

第二节 乡镇



  一、七星泡镇  七星泡镇,位于县城西北47公里,总面积870平方公里。1985年,耕地面积160 733亩,人口40 043人,8 047户,90%为汉族,少部分满族、回族、朝鲜族。本镇共有26个行政村,1个畜牧场,地形属丘陵和部分山区坡地。土地肥沃,是宝清县最大的产粮区。
  民国时期,这里仅是6区1村屯。人口不多。伪满康德5年(1938年)归大屯后修建了通往宝清和星河镇(七星河)的公路,解放后又新修宝清到福利的公路,使这里成为宝清北通外地之必经之路。
  民国以来,七星泡镇一直是区乡政府所在地(解放后,1947年为区政府所在地,1956年为乡政府所在地,1958年改为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政府)。这里一直是宝清北部门户。
  伪满时期,七星泡西部义和、杨荣围子、锅盔山一带,是抗联的主要根据地之一,四、五、六军经常在这一带打击敌人。日本侵略者为割断人民与抗联的联系,对七星泡一带实行残酷政治统治和经济掠夺,使这里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困苦。解放后,特别是土地改革以后,这里经济日益繁荣。镇内有农具厂、砖厂、制油厂、供销社、银行、信用社、食品收购站等企业。1985年,拥有农业机械动力达5 781马力,其中大中型农用拖拉机70多混合台,排灌机械72台,收获机械41台。农业总播种面积为160 733亩,平均亩产452斤,总产5 676.2万斤。
  解放后,七星泡镇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得到了很快发展,全镇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584人,小学25所,在校学生5 916人,镇内有电影院l所,广播站l处、文化站l处,各村有俱乐部进行不定期放映电影。镇西部建有镇医院,床位50张。镇有牙所、照像馆、饭店、邮局、旅店等服务设施。  二、青原镇
  位于县城东北部20公里,地理座标北纬46°29′。东经132°13′,总面积290平方公里,耕地156 000亩,人口25 442人,22个村,地属平原,乡驻在兴东村。西地河一带为宝清八景之一“地河蜃楼”。
  解放前,这里是四区。土地较多,地主、富农、反动势力比较雄厚,为日伪统治宝清的重要据点之一。1937年抗联五军到这里开辟了抗日游击根据地,给日伪、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
  解放后,先后设区和公社,1981年改叫青原公社,1984年改为青原镇,是宝清重点产粮地,俗有宝清鱼米之乡之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里发挥了自然优势,农业经济更加繁荣。1985年播种面积141 718亩,粮豆总产达4 911.2万斤,农业机械拥有量,大中型拖拉机达115混合台,总动力达9 688马力(列全县之首)。镇内有砖厂、轮胎修配厂、综合厂、油厂。人工造林名列全县第二位(第一宝清镇),造林面积1109亩。镇内有供销社、旅社、饭店、邮局等设施。还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520人;小学25所,在校学生4 235人,医院1处,病床13张。  三、龙头乡  龙头乡政府驻龙头村,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北纬46°07′,东经132°05′,总面积l 0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 496亩,人口10 474人,98%为汉族,其余为满族,下辖9个行政村,11个自然屯,地属半山区,大部耕地为山川坡地,以农为主。驻地龙头大队,地处宝密公路旁,四周群山环抱,“龙首连云”旧为宝清八景之一,也是抗联活动区。
  解放前,这里是日本开拓团驻地,解放后开始建村,隶属三区,后又属头道河子乡,1958年县在这里建畜牧场。1960年场社分开为独立行政乡。
  这里森林资源丰厚,是全县木耳、蘑菇、中药材、鹿茸等山产品资源的重要产区之一。1985年粮食产量l 825.6万斤。境内有3所中学,在校学生588人;小学13所,在校学生l 511人。卫生院l处,床位6张,乡所在龙头村,地处宝密公路旁,交通方便,所在地各有商店、饭店、邮电等服务设施。
  四、夹信子乡 乡政府驻夹信子村,位于县城西南约8里,北纬46°17′,东经132°11′,总面积1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 303亩,人口21 518人,大部份为汉族,5%左右为满族、朝鲜族、回族、蒙族。下辖20个村,27个自然屯,地处丘陵,以农为主。
  历史上这里一直为三区范围,1958年改为夹信子公社,1984年改为夹信子乡。因临近县城,开发较早,人口较多,耕地少,土壤贫脊,单位面积产量不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农村政策得到落实,农民积极性得到发挥,1985年粮食总产2 721.7万斤,办有砖厂、综合厂。有9所中学,在校学生927人;小学24所,在校学生3 799人;卫生院1处,供销网点遍布各村,在乡驻地夹信子村个体商店、饭店等服务行业开始兴办。  五、朝阳乡  乡政府驻黎明村,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地处宝饶公路要冲,地理座标为北伟46°13′,东经132°21′,总面积783平方公里,耕地68 380亩,人口12 397人,96%为汉族,管辖11个行政村,11个自然屯。地属山坡丘陵。
  解放前,这里为日本开拓团占据。解放后,属五区。1956年建乡,后改为公社,1984年改为乡。
  这里自然资源比较优越,可以发展农业、林业。1985年粮食总产2 297.3万斤,单产528斤,境内有中学5所,在校学生638人;小学11所,在校学生1 821人。卫生院1处,床位20张。乡政府驻地商业、饮食服务业也相继得到发展。   六、万金山乡
  乡政府驻万隆村,位于县城东6公里,北纬46°20′,东经132°16′。全乡总面积2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 220亩,人口17 407人,辖16个行政村,16个自然屯,万隆村,地处挠力河畔,万金山上风景秀丽,环境幽雅,“金山晚钟”旧为宝清八景之一。现在山上建有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烈士墓和纪念馆。
  解放前,这里是伪军兵营和开拓团驻地,解放后才得到发展,先属三区,后建五区,1955年改为万金山乡,因这里地处挠力河畔,水利资源丰富,多以种稻为主兼以渔业,也有鱼米之乡之称。60年代以后,水稻面积减少,农业生产一直上不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得到发展。1985年粮食总产2 072.4万斤,亩产286斤。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767人,小学21所,在校学生2 698人,卫生院1所,床位32张。驻地商业、饮食服务业日渐兴旺。  七、尖山子乡   乡政府驻尖东村,位于城东25公里,北纬46°20′,东经132°28′,总面积3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 000亩,人口lO 792人,辖10个行政村,11个自然屯,地属丘陵平川地。
  解放前,这里为日本殖民开拓团占据,解放后开发。1956年建乡,这里土质肥沃,是宝清产粮区之一。1985年粮食总产2 395万斤,亩产383斤。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总马力为5 126马力,仅次于七星泡,列全县第四位。乡内有中学l所,在校学生594人;小学9所,在校学生1 857人。驻地建有医院、商店、邮局等服务性设施。
  八、东兴乡  乡政府驻东兴村,位于县城东北部,北纬46°34′,东经133°01′,总面积3 270平方公里,地形东南高、西北低,呈不规则棱形。耕地18 341亩,人口4 342人,其中80%为汉族,16%为朝鲜族,还有少数蒙、满族,辖3个行政村,3个自然屯。
  解放前,这里是抗联的重要活动区域,日伪在这里发展反动势力派兵重点“清剿”。解放初期这里又成了土匪出没之地,新中国成立后渐得稳定。原属五区,1955年后独立建乡。
  这里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山产品资源雄厚,虽然以农为主,但农民收入主要靠山产品采集业。1985年粮食总产844.8万斤。驻地东兴村,宝饶公路由此通过,交通方便,乡内有中学1所,学生216人,小学3所,学生371人,设卫生院1处。   九、东升乡  乡政府驻地东升村,全乡位于县城东北,大小挠力河之间,北纬46°34′,东经132°30′,总面积365平方公里,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呈不规则棱形。耕地面积42 630亩,人口3 631人,辖l0个行政村,以农为主,全部机械化生产,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 475马力,大中型拖拉机达90混合台,为全县第二位。这个乡原是荒原,1979年建点开发,1985年粮食总产8 882万斤。有小学6所,在校学生2sO人,卫生院l处,设供销社、邮电等设施,修建了通县城公路。  十、建平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正北46°36′,东经132°13′,地形为西南高东北低,无山,多沼泽地。耕地面积42 975亩,人口2 617人,全部为汉族。辖8个行政村,以农为主。
  1977年筹建时叫平原公社,1980年改为建平公社,1984年改为建平乡。70年代以前全是荒原。1985年粮食总产为5 949万斤。有小学4所,在校学生271人,已有通往县城公路。  十一、凉水乡  乡政府驻凉水村,位于县城西北35公里,北纬46°31′,东经131°52′,全乡总面积378平方公里。耕地84 987亩,人口14 977人,辖9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屯,地属平原(南部部分山区)以农为主,盛产麦豆。
  解放前属七区,1956年改叫凉水泉子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又改为凉水泉子乡。
  伪满时期,这里是抗联重要游击区,著名的十二烈士山战斗、李炮营战斗、花砬子战斗就发生在乡的山区。西部太平路一带是抗联根据地,抗联领导干部徐光海、李文斌、黄玉清就牺牲在这一带。1937年8月,这里发生了在抗联策动下的自卫团起义,是富有革命光荣传统的地方。解放后,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1985年粮食总产2 432.4万斤,这里也是全县养蚕业较早地区之一,1980年放蚕面积5 580亩,年产茧383担,为全县首位。社队企业产值20万元。乡内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970人,小学13所,在校学生2 691人,卫生院l处,病床15张。  十二、十八里乡  乡政府驻在十八里村,北纬46°25′,东经132°09′,位于县城北部约9公里。全乡总面积2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 605亩,人口74 004人。辖l5个行政村,15个自然屯。地形分布大致为半水二山七分半田,北宽南窄,呈不规则梯形,北部双柳河一带,旧为宝清八景之一“双柳闻莺”。
  解放前为二区,是抗联的重要游击区,1937年抗联曾多次袭击了境内的警察署。解放后改为十八里区,这里开发较早,土地瘠薄,农业经济发展较慢,1985年粮食总产2 612万斤,乡办企业有石场,农具厂等,年产值32万元。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988人,小学15所,在校学生2 713人。   十三、七星河乡  乡政府所在地七星河村,原名星河镇,又名小街、下河沿,位于县城北部七星河右岸,北纬46°38′,东经131°55′,总面积35l平方公里,地形分布大致是三水无山七分田,呈不规则长方形。有耕地43 196亩;人口8 145人,4个行政村,7个自然屯。七星河畔,旧为宝清八景之一谓“星河浴日”。
  解放前属五区,解放后归七星泡区(六区)。1958年改为独立公社,这里地势多低洼,为宝清涝区,粮食产量不够稳定。1985年粮总产980.9万斤,乡办企业有砖厂、农具厂等,年产值30万元以上。有中学1所,学生523人;小学8所,学生1 395人;卫生院l处,床位15张。  十四、小城子乡  乡政府驻小城子村,位于县城西南部,宝石河畔,北纬46°12′,东经132°02′,全乡总面积775平方公里,耕地45 000亩,人口12 776人,属半山区多坡地,9个行政村。乡北部梨树沟一带旧为宝清八景之一“梨花飞雪”。
  小城子村,30年代初,这里居民多为朝鲜人,伪满时期为日本殖民开拓团占据。解放后,初归三区,后归太平乡,1958年建公社时与县种畜场合为一体,1962年为独立乡。这里是宝清早期地下党活动区,又是抗联根据地,1932年崔庸健曾在小城沟里办过抗日救国干部训练班,北满省委宝清特支机关(1931~1934年),曾建在这里。北部梨树沟一带,是抗联三军的主要活动区域。
  以农业经济为主,1985年产粮2 005.4万斤。因山产品资源比较丰富,农民多靠采集业和栽培木耳、养蜂来补充农业生产的不足。乡办工业年产值20万元左右。有中学3所,学生422人,小学1l所,学生1 210人。  十五、富山乡  乡政府驻岚峰煤矿。北纬46°07′,东经l 3 1°4 6′,岚峰矿位于县城西南部,耕地面积2 881亩,人口1 699人,5个行政村。
  1969年建点为五七公社,1981年改为岚峰公社,1984年划出千山、矿山、富民、齐心、协力等5个村,成立富山乡,其余15个村同红卫乡一起划归七台河市。
  伪满期间这一带是抗联根据地,建社以后,虽然土地条件好,因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生产方式落后,粮食总产不高,1985年粮食总产仅6 714市斤。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和山产品资源丰富。有中学l所,学生50人。小学1所,学生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