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村屯地名
第二节 村屯地名
东关 民国时就用此名,因位于县城东关故名。
柳毛河 1965年亨利的远征点,1976年独立,为行政村。因村前有一小河,名为柳毛河,故名。
十二里 1937年命名十二里,因距城12华里。沿用至今。
红新 原名汪水笸箩,因此地开荒占草时有大片水草,故名。民国开垦后改名望山坡。伪满名十甲。1966年改名红新,原意红心永向红太阳,新是心的谐音。
徐马 民国初年开荒占草时,此地只有一个姓徐的住一个马架子,后来人们习惯称这地方为徐马架子,简称“徐马”。
头道 历史上一直沿用至今,因此处有通到挠力河的第一条小河。
二道河子 历史上一直沿用至今,因此处有通挠力河的第二条小河。
三道河子 历史上一直沿用至今,因此处有通挠力河的第三条小河。
靠山 历史上一直沿用此名,因屯北靠山得名。
四新 最早有4个单身汉在此居住,人们习惯称此地为“四人班”,一直沿用到1968年。因破四旧立四新,遂改名“四新”。
向山原为靠山村移民开荒点,1973年独立成村,因屯前有一山,出门则见,故名“向山”。有“靠山”之人“向着山”之意。
龙头 系解放命名,以其东南一里有山叫龙头山,故名龙头。
西龙解放初沿用开拓团名“二号”,后改为“双龙”。1957年改为西龙,意为在龙头山之西。
东龙原名一号,为开拓团名,1957年改为“东龙”,意为在龙头山之东。
兰花1948年建屯时名“六道”,1955年改叫兰花,因地处兰花顶子山下。
龙泉解放前旧名古井子,因建屯时在屯北发现一口古井。1948年改为新发屯,意为新发展的屯。1962年命名龙泉,因在屯东有一泉故名龙泉。
方盛 民国时就有此屯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因地处四方顶附近,山上林木茂盛,故名方盛。
三星 1951年叫农业场,1962年独立,因站在高处看屯内南、北、西各有一栋大房,形如三星,故起名三星。
东明 历史上,因屯西有山,形如猪腰,人们习惯称这里为“猪腰山”。伪满为开拓团一号,1958年,命名东兴村。1962年因与东兴乡重名,遂改名为东明,意为东部前景光明。
常张 历史上这里最早住2家农户,一家叫常俭,一家叫张仁,1938年归屯就定名常张屯。
杨树 1938年归屯定名杨树林屯,以村西一片杨树得名,后简化杨树。
三道林 民国时亦有此名,因地处沼泽地,林木甚少,此处到县城是可数的第三道林子。1978年建点,1979年独立。
二道林 民国时亦有此名,因此处到县是仅有的第二道林子,1970年建点,1979年独立。
头道林 民国亦此称呼,因此处到县城是第一道林子,1978年建点,1979年独立。
凉水泉子 1913年由关内来一个叫苏州王的人在此居住,1915年以后,从辽宁、吉林迁来一些住户逐渐成屯,因村西南有一泉,水清凉见底,严冬不冻,遂定村名凉水泉子。民国时亦称七区一甲,1938年归大屯后,叫凉水泉子屯。解放后人口增多,1958年以后简化为凉水,沿用至今。
聚宝 因村西南有一高山,远望形如元宝,故人们给屯子起名聚宝山屯。民国时为七区三甲,1938年伪满归大屯时建此屯,名为聚宝山屯,近年聚宝山简化为巨宝。
双北 1932年以前只几户人家,1939年建屯,因地处双柳河北,故名双柳河北村,以后简化双北。
胜利 历史上这里居住8户人家,很穷,人们称这地方“穷八家子”。解放后为改变面貌,政府定名“胜利”。
东太 解放前只几户人家,其中有一姓肖开油坊,人称这里为“肖家油坊”。1946年改称四合屯,1948年土改后建政时同沟西太平屯合为一个行政村,称太合村。1957年两村分开独立成村时改为东太,以屯西小溪为界,东为东太,西为西太。
三合 伪满时名三部落,解放后,1948年改名三合屯,原为三个地方户迁至此合起来。沿用至今。
新民 历史上因一窦姓开油坊,故名窦家油坊。1948年土改后改名新民,意为“新一代农民”。
永泉历史上因一孟姓在此居住,起名孟家岗。1951年改名永泉,由村中一泉,常年流水得名。
兰凤 历史上称,兰风山屯,以附近兰凤山定名,后改为兰凤。
金沙岗 此处是大甸子中的一条岗,岗下有沙子,沙子含金粉,故名金沙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