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
第二编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第一节 地质
一、地层发育分布
宝清县内地层发育分布较为广泛,除缺失前古生界外,从古生界出露较全。 1、下古生界 下古生界在宝清主要有跃进山群,该群即以县内的跃进山命名,主要出露在宝清东部的蛤蟆通河以东地区,呈北东向分布。在本县西部锅盔山亦有零星出露。
在宝清东南部宾桥镇至石灰厂一带,是县内最古老的地层。地层走向北西——东南,向南西倾斜,总体产状为倾向230°~250°,倾角45°~55°。这片地层是一套浅变质的海相碎沉积,厚度为1 953米。以灰绿色白云片岩、白云石英岩、二云石英为主,夹有绿帘阳起片岩,钠长缘帘缘泥片岩及片状石英岩。由于受花岗岩侵入影响,使地层多处发生了角岩化,形成各种角岩,并在接近岩体部分发生了混合岩化,局部形成了边缘混合岩。
2、泥盆系 泥盆系在宝清境内主要为中泥盆系黑台组(D2)。
本组分布于小城子乡以北兰花顶子、青龙山至孤山一带,关门嘴子、牛心顶子亦有零星分布。地层倾向62°~180°,倾角20°~58°。
本组可分为下、上两部,下部以灰岩、生物灰岩、结晶灰岩、石英沙岩为主,底部有一层砂砾岩,厚度为115米。在本县凉水泉子采石场产有王氏灌木孔珊瑚、宝清珊瑚、喜桂图管珊瑚等多种珊瑚。在本县太平路亦有多种珊瑚化石。上部以凝灰岩、凝灰砂岩、细砂岩、凝灰质板岩、斑板岩、粉砂泥质板岩、硬砂质长石砂岩为主。以含灰物质为其特点,厚度约2 000米。
3、石炭系 石炭系在县内埋藏较深,出露零星,层序不全,主要分布在八五二农场小煤窑,东方红林场迎门山、老虎林子一带。以中粒——中细粒硬砂质长石砂岩、长石质砂岩、变质中——细粒硬砂、变质细砂岩、粉砂质板岩、含炭泥质板岩、泥质板岩、砂砾岩为主,其中夹有可采煤层,煤层厚度大于16米。
石灰系地层大致走向近南北,倾向60°~1lO°,倾角20°~50°,厚度大于763.3米。
石灰系地层的特征是:
主要为一套含煤的陆源碎屑沉积建造,具有由粗到细的沉积律;本组内产脉羊齿等植物化石;地层发生了轻微变质作用;含有工业价值的可采煤层。
4、二迭系 二迭系在宝清不十分发育,层序不全。仅出露“下二迭统塔头河”组和“上二迭统二龙山”组。
下二迭统塔头河组分布于宝清太平沟、小西沟、东崴子一带。以斑点板岩砾岩为主,下部含有劣质煤及煤线,厚度大于1 359米。
上二迭统二龙山组主要分布于太平沟、勇进桥、东龙、以及东兴乡一带。下部为一套火山熔石、火山碎屑石。以安山岩、英安岩为代表,上部为酸性熔岩,厚度为2 226米。
5、三迭系 县内三迭系不太发育,出露层序不全,仅分布在东方红林场东南一带。为上三迭统南双山组。本组主要岩性为凝灰粉砂质板岩、中细粒硬砂质长石砂岩等。夹数层流纹质凝灰岩。底部是一层花岗质粗砂岩及花岗质砂砾岩,总厚度大于2 383米。 6、侏罗系 侏罗系在宝清县主要出露下侏罗统向阳组,中侏罗统挠力河组,上侏罗统龙爪沟群、鸡西群。
下侏罗统向阳组分布于宝清东兴乡一带。主要为硅质岩、凝灰岩、凝灰砂岩等组成。产放设虫化石。厚度3 900米。
中侏罗统挠力河组仅分布于东兴乡一带。由杂色硅质岩、黑色泥板岩和层凝灰岩等组成。产藻类化石。厚度为1 800米。
上侏罗统分布在东西两部。东部龙爪沟群分布在八五二农场,为海相沉积地层,朝阳镇北南部。西部鸡西群分布于宝清西南部,为陆相为主夹海相层含煤沉积地层。
7、白垩系 白垩系仅出露有上白垩统,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于八五二农场至宝清镇,朝阳至南林工段,五九七农场至宝清煤矿、关门嘴子以南一带。主要是由中酸性的火山岩及角砾灰岩组成。总厚度大于1 800米。
8、第三系 宝清县内第三系的始新统——渐新统虎林组地表未出露,仅在宝清河南屯钻孔中见有虎林组,是由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和煤层组成;岩相和厚度均较稳定,厚度39.8米。
中——上新统富锦组在县内出露很少,仅在小煤窑东北部有小面积出露,面积约2平方公里。底部为灰白色砂砾岩,其上为灰白色英安质凝灰岩含植物化石,此处厚度为2.5米。
上新统玄武岩组在县内分布较为广泛.在宝清县南部大面积分布,其它地区也有零星分布。主要由致密块状玄武岩,气孔状伊丁石化玄武岩组成。产状近水平,多为裂隙喷发。节理发育,厚度36米。
虎林组与富锦组为整合接触,富锦组与上新统玄武岩为不整合接触。玄武岩除大面积分布外,均呈帽状或线状分布于山顶上。玄武岩节理发育,尤其是水平节理和垂直节理更为发育,故可做建筑石材。
9、第四系 第四系在宝清县分布较广,沿沟谷和河床都有分布,尤其在挠力河、蛤蟆通河及七星河均有大面积分布。其中,更新统阶地堆积主要由松散的砂、亚粘土组成,厚度大于72.3米。在县城东南的后板房的松散堆积物中采集到猛马象牙化石,故而其时代定为更新世。
全新统高河漫滩堆积分布在大小挠力河、蛤蟆通河、七星河等两岸,主要由漫滩相砾、砂和亚粘土组成,一般厚度2.6~11.8米。
现代河床堆积分布在县内大小河流的现代河床内。由砾、砂、粘土组成。厚度大于5.9米。
二、侵入岩
宝清县侵入岩分布广泛。其中以中深成花岗岩类为主,主要有花岗岩、自岗质花岗岩、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其次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蛇纹岩、花岗斑岩等。脉岩有花岩细晶岩、斜长花岗细晶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石英脉等。
宝清侵入岩的划分为元古代、加里东期、华力西晚期及燕山早期4个侵入旋回,9个岩组。
元古代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太平路——锅盔山一带,呈岩基状,大面积产出。
加里东胡侵入岩,主要分布于七星泡乡至凉水泉子乡之间及老秃顶子一带。为中——细粒结构的白岗质花岗岩。其特点是含暗色矿物较少,而以钾长石、石英为主,次为斜长石。
华力西晚期侵入岩,主要分布于本县南部和东部,在西部也有小面积出露,侵入岩呈岩基、岩株状产出,大致成北东向分布。
燕山早期侵入岩在县内出露零星,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县南部和东部,大致呈北东向分布。该侵入岩侵入于华力西晚期侵入岩各岩组中。
三、地质构造
1、北东向构造 牛心项子——311高地背斜该背斜轴向为北东45°、轴部主要由中泥盆统黑台组的砂板岩夹灰岩构成。两翼则由上泥盆统老秃顶子组的酸性片理化火山岩构成,东端被华力西晚期花岗岩吞噬。
宝清煤矿断陷 该断裂位于宝清煤矿一带,呈北东向展布,其东北部与青山—老头店中、新生代凹陷相接,其余各界皆为断裂所控制,长13公里,宽6公里,断陷由上侏罗统珠山组构成,其上覆有第三系玄武岩。
小西沟背斜与烽火台向斜 小西沟背斜与烽火台向斜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褶皱。该褶皱位于县城南部的团结一队~古井子、太平沟~三道河子一带。长约20公里,宽约12公里。轴向北东48°。北端被汪家屯南北向断裂所截,南西端为古井子断裂所截。形成四周为断裂所切的断块。
靠山屯~青龙山断裂 该断裂呈北东向展布于靠山屯~小城子乡~青龙山一带的宝石河河谷,走向为北东45°。该断裂被北西向的梨树沟南村断裂和古井子断裂截错成数段。而且切断了两侧中泥盆统黑台组、上泥盆统老秃顶子组、上二迭统二龙山组。并控制了上侏罗统龙爪沟群的沉积。
罗家窑~梨树沟中村断裂 该断裂呈北东向展布于罗家窑~梨树沟中村一带,北东端被第四系覆盖。该断裂的西北侧为上白垩统松木河组火山岩及角砾、凝灰岩,东南侧为上侏罗统珠山组含煤地层。
孤山~前三道河子断裂 该断裂呈北东60°方向展布于孤山~龙头林场~前三道河子一带,北东端被南北向的汪家屯断裂所截。该断裂东南侧为华力西晚期花岗岩,北西侧为泥盆系黑台组、老秃顶子组和二迭系塔头河组、二龙山组。在断裂控制范围内的流纹质凝灰熔岩、花岗岩均破碎,且流纹质凝灰熔岩具片理化。断裂与挠力河谷相吻合,故挠力河谷为断裂谷。
大西沟断裂 该断裂呈北东40°或60°方向展布于头道河子~大西沟~311阶地一带。南西段被北西向的古井子断裂所切错,北东端被南北向汪家屯断裂所截。该断裂主要发育在二迭系塔头河组和二龙山组中。南段延伸到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中。
跃进山断裂 该断裂位于宝清东部。呈北东40°方向展布于尖山子~跃进工段~南林工段一带。该断裂切割了跃进山群及华力西晚期超基性岩和花岗岩体,并具继承性活动,控制了燕山早期花岗斑岩。其中部被东西向204高地断裂切错,具有明显的位移。
269高地~240高地断裂 该断裂位于宝清东部,呈北东40°方向展布于县界附近的296高地~240高地一带,斜切完达山、南西端终止于249高地附近。在该断裂控制范围内.岩石多破碎,脉岩沿断裂有规律的分布,即所谓“尖灭再现”特征。断裂线与山的鞍部或山的突然转折相吻合。
大架山~八五二农场断裂 该断裂位于宝清东南部,为一较大的断裂。呈北东50°方向展布于八五二农场~大架山~367高地一带,南西段延到密山县境内,被南横林子西断裂切错,偏北部被虎宝村断裂所截。该断裂切割了跃进山群、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上白垩统松木河组,上侏罗统云山组、珠山组。断裂在平面上为舒缓波状。在其控制范围内,岩石多破碎、蚀变、沿断裂有规律的出现花岗斑岩岩脉。地貌上断裂线多与现代河谷及山的鞍部吻合。
2、北北东向构造 大煤窑向斜 位于八五二农场~老龙背一带。轴向北东250°。该向斜由于断裂影响,在县内只有近3公里长,但东、西均有褶皱形态显示向斜核部由上侏罗统珠山组构成,而两翼则为云山组。
郝家屯向斜 向斜位于县城西北的郝家屯~报国屯一带。呈北北东20°方向,向南南西展布。向斜轴部及翼部均为上白垩统松木河组酸性或中性火山岩组成。
虎宝村断裂 该断裂呈北东25°方向展布于八五三农场~虎宝村~大烟地一带。南端为迎春拗陷(位于虎林县),北端为青山~老头店拗陷,断裂切割了上侏罗统珠山组、云山组及上白垩统松木河组。
青山~老头店中、新生代凹陷 凹陷位于宝清的北部,为三江拗陷的南缘。从区域上看为北北东向,凹陷中接受了中生界龙爪沟群和新生界的巨厚沉积。
3、南北向构造 汪家屯断裂 该断裂南北向展布于东青山~汪家屯~头道岗东屯一带。呈隐覆状。断裂北半部进入青山~老头店中、新生代凹陷中、南半部切断了二迭系塔头河组二龙山组和上侏罗统珠山组,南端被第三系玄武岩掩盖。
南横林子两断裂 该断裂呈南北向展布于南横林子西,由八五二农场向南延伸到虎林县团山子。它切错了上侏罗统云山组、珠山组。并在断裂控制范围内,出现多种脉岩,且岩石破碎。
4、东西向构造八五二农场五分场七队断裂该断咙东西向展布,于八五二农场五分场七队~八五二农场五分场八队一带。控制长度8公里。该断裂切错了上石炭统珍子山组和上侏罗统珠山组。
梨树沟村北断裂 该断裂近东西向展布于大梨树沟河一带。断裂通过处,挤压破碎带发育。其两侧地层截然不同,北侧为上白垩统松木河组,南侧为上泥盆统老秃顶子组。
跃进工段断裂 该断裂近东西方展布于240高地~跃进工段一带。该断裂切割了跃进山群和华力西晚期超基性岩、燕山早期花岗岩。
5、北西向构造 大车店断裂 该断裂呈北西3lO°方向展布于八五二农场大煤窑~大车店~东方红林场一带。该断裂切割了上石炭统珍子山组、上侏罗统云山组、珠山组、上白垩统松木河组和华力西晚期花岗岩。其北西端被第三系玄武岩掩盖,南东端被大架山断裂所截。
靠山屯断裂、四人班断裂、梨树沟南村断裂、卡河断裂 该4个断裂的共同特点是呈北西向,分布于靠山屯~青龙山断裂与罗家窑~梨树沟中村断裂之间。并有着成生联系,对古生界地层起着控制作用。 四、水文、工程地质 1、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质构造、地貌单元及水文地质条件将地跨三江平原,完达山脉等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宝清县划分为低山丘陵、山前岗坡地、低平原3个水文地质区。
低山丘陵水文地质区 地形起伏较大,植被茂密、覆土较薄、基岩裸露、岩石构造风化裂隙较为发育,直接接受降雨下渗补给,形成风化构造裂隙潜水。局部断层破碎带常形成承压水、风化裂隙构造含水带厚度受岩石性质和构造及地形控制变化较大。一般为10~50米不等。潜水水位深度随地形起伏而异,缓坡及坡脚处水位埋深较浅,一般为3~5米,而在山丘顶部其水位埋深则可达lO~20米,在河谷源头及坡脚处地下水常以泉水形式溢出地面,排泄于河流,其水量变化较大,单井出水量一般均小于1吨/小时,泉水流量则可为3~10吨/小时,个别尚可增大。地下水迳流交替强烈,地下溶滤矿化作用微弱,其矿化度多小于0.2克/升,地下水水化学类为重碳酸钙型,中基性低矿化淡水。
山前岗坡地水文地质区 位于低山丘陵之前缘。亚粘土层局部类有含粘土的砂、砂砾石透镜体。厚度不等,高0~20米,其下伏基岩为花岗岩、变质岩或火山岩。在砂砾石层中含弱承压水,水位埋深15~20米,该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及低山丘陵区风化构造裂隙潜水补给,迳流运动迟滞,水量变化较大,一般出水量均小于10吨/小时,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属重碳酸钙型,矿化度小于0.3克/升,高低矿化淡水,该区为贫水区。
低平原水文地质区 除低山丘陵区及山前岗坡地区以外均属低平原区。七星河、挠力河及蛤蟆通河均在其上通过。因其河流较浅。蜿蜒曲折、水文地质特征不显著。故不另分区,本区含水层为中上更新统灰、灰黄色中细砂及砂砾石层及下更新统灰、灰白色含高岭土质的中粗砂及砂砾石层,二者中间无隔水层。有直接水力联系,下部灰白色含高岭土质砂砾石层,局部高岭土质增多而微具胶结,且其中间夹薄层亚粘土层,其透水富水性均较上部含水层为差。顶部为薄层亚粘土层。使地下水性具承压,含水层总厚度达120~170米。含水层埋藏深度2~17米。三江平原下游水位较浅,水量较丰富。地下水位一般l~5米不等,单井出水量可达50~80吨/小时。靠近山前则为30~50吨/小时,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钙镁型PH值7~8,矿化度O.2~O.3克/升,为中基性低矿化淡水。
2、工程地质条件 因不同地貌单元的不同岩性、水文地质条件也各不相同,因而其表现出来的工程地质特征亦有差异,依此将全县分为低山丘陵、熔岩台地、山前岗坡地、低平原4个工程地质区。
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 位于宝清的东、南、西边,即完达山脉的北坡,其组成物质为花岗岩、变质岩、火山碎屑岩及部分沉积岩、大多刚性岩体,其抗压强度一般在100~2000公斤/平方厘米,坚固系数6~15,岩石坚硬、强度较大、基础稳定性好,适宜各种工程建筑,但在建筑施工时应清除风化石层。
溶岩台地工程地质业区 分布于宝清南侧狼洞东山、城东万金山、蛤蟆通水库北侧及西部丘陵低山区,为零星分布,高程150~500米,组成为平顶山或平台,由玄武岩组成,抗压强度达600公斤/平方厘米。硬度较大、容量较大、抗风化能力较强,是良好的建筑材料。但对气孔状玄武岩因其具有原生节理发育、质地较轻、裂隙多、透水性强等特点,在进行水力工程时应注意严格防止发生渗漏。
山前岗坡地工程地质区 呈不连续状分布于低山丘陵前缘、地面标高70~150米,起伏较缓、微倾向河谷、其结构上部为亚粘土,局部有夹亚粘土的砂、砾石,下部为基岩,亚粘土一般较微密,干后较硬,承载一般为2~5公斤/平方厘米,挖方稳定可做为各种建筑物的地基,较微密的粘土可做为建筑防渗材料,但季节性冻土深度达1.9~2.5米,在施工时应考虑防治冻害。
低平原工程地质区 分布县城东部及北部,构成“簸箕”底,地势较为低平,局部低洼地面标高50~60米,微倾向挠力河、七星河,其组成物为亚粘土,下为中细砂、砂砾石,该区进行工程时应考虑上部亚粘土的沉降问题,同时应考虑下部地下水的潜蚀及冻害问题。建筑堤坝时应考虑坝下渗漏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