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植被
第二节 植被
一、历史上的植被
宝清一带在未开垦以前遍地是“丛林密树各种大树皆以类相从,不杂他木,林中落叶常积数尺许,泉水、雨水至此,皆不能流,尽为泥滓,人行甚难。”
据本地老年人介绍:宝清开荒之初,到处是树林、蒿草,岗地长遍柞桦,河两岸皆为柳树。现在南贞一带就有合抱粗的柳树。近年有关专业部门考证认为:
在山地丘陵地带如:小城子、龙头、朝阳、富山、凉水、十八里、万金山等乡的低山丘陵地带在未开垦以前,其自然植被为蒙古柞、桦、山杨等阔叶杂木林,使之成为本地暗棕壤形成条件。在海拔70~100米波状的漫岗地带,具体是十八里、凉水、七星泡乡的沿宝福公路两侧地带,及夹信子、宝清镇、青原等地。这些地区历史上的自然植被主要是豆科、禾本科和菊科的杂草类群落,即:“五花草塘”、灌木阔叶林、榛柴岗,这些植物根系发达生长繁盛,为黑土壤形成提供了条件。
在海拔60~80米的平原地带,沿河两岸及山间谷地,即青原、建平、七星河、七星泡以东十八里、万金山、尖山子北部。历史上自然植被为小叶章、沼柳、苔草、芦苇,为本地草甸土形成提供了条件。
在宝清东北部的低洼地带的沼泽地区,历史上被覆着一片苔草、小叶章、莎草、丛桦。这些植物在湿润条件下生长,为土壤泥炭化过程奠定了物质基础,为形成沼泽土壤提供了条件。20世纪初,随着宝清的开荒,自然植被覆盖率逐年减少,特别伪满时期,日伪掠夺式的采伐开荒,使宝清自然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
二、自然植被现状
1、森林植被 宝清森林总面积118.7万亩,覆盖率近20%(不包括农场)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带,主要树种有柞桦树、糠椴、紫椴、水曲柳、山杨、白桦、春榆等构成阔叶杂木林。乔木冠下的灌木种类也很多,有榛柴、接骨木、胡林子、刺五加等。林区草本植物也相当繁茂,种类繁多,如蕨菜、野百合,木贼、透骨草等。这些植物分布特点是:南部山区(龙头林场、宝密林场、东方红林场)雨量充足,土质肥沃,与完达山脉地接近,树木粗大,繁密、以阔叶林为主,以杨、桦、椴为最多。北部林区土薄降水少,林木多稀疏成材林木较少,以柞树为多见。灌木林也是南部山区种类多,长势好,不仅有榛、刺五加、忍冬、山高粱还有一些亚乔木,藤科植物,如抱马子、水冬瓜(毛刺杨)、梨、杏、杜鹃、山萄葡、猕猴桃,北部山区由于生长条件限制,灌木中只有苕条、胡枝子。林中植物也是南部林区种类多,长势好,一些豆科植物,药材有经济价值的山野菜果都以南部山区产量大,北部山区只有各种草类为多见。
2、森林草甸草原植被 这种植被分布在低山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的缓坡漫岗上,特点是除有部分灌木阔叶混交林外,全县约24.4万亩,覆盖率4.02%,自然植被主要是草甸草原植被,有黄花菜、报春花、小叶章、落豆秋,长势良好,给土壤提供了大量有机质,为黑土腐殖质的形成和积累奠定了物质基础。
3、草甸植被 分布在宝清平原地带,面积约46.9万亩,覆盖率为7.87%,大部分为牧场,草地植被主要有:丛桦、沼柳、小叶章、白花地榆、野豌豆、败酱、黄花菜、金莲花、草玉梅、黄唐松草、野火球、紫苑、芦苇、毛水苏、千屈菜等。构成丛桦~杂草类,小叶章~杂草类,小叶章~沼柳,小叶章~芦苇等群落。由于土壤水分充足,热量充足,这些植物生长繁盛,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质。
三、沼泽植被
沼泽植被分布在地势较洼的地形部位上,具体分布集中在七星河东部、万金山北部、青原东部、东兴北部、建平、东升等地,面积约57.9万亩,覆盖率为9.7%。覆盖植物主要有乌拉台草、修氏台草、塔头台草、小狸蘖、水木贼、毛果台草、沼萎陵菜、漂伐台草、小叶章等。构成了台草小叶章群体,为形成本县泥炭土提供了有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