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编序

第三编 农业

第三编序

第三编序



  宝清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农业县份之一,是三江平原著名的麦豆产区。清光绪三十年开始放垦,民国5年(1916年)建县后,移民日增,荒原开垦加快。但到伪满时期遭受日伪严重掠夺和破坏,致使田园荒芜,民生凋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全县只有耕地49万亩,人口5.4万人,年产粮食产量4 662万斤,平均亩产仅95斤。
  解放后至1956年末全县农村先后实现了两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改革。首先是经过从1946年秋至1948年春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县范围内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接着是在这个基础上,对小农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实现了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化,建立了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经济,把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纳入了国家计划经济轨道。这一时期是宝清农业的顺利发展时期。由于土地改革后又成功地完成了高级合作化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至195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7 575万斤,农业产值达2 813.6万元,产量是1949年的3.77倍。
  可是1958年由于农村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了“左”的错误,导致了“一平二调”的共产风,高指标、高征购的浮夸风和瞎指挥风泛滥起来,使县内农村经济受到挫折,国民经济出现了“三年困难”时期。1961年以后,由于贯彻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使全县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9 815万斤,农业总产值2 813.6万元,达到了建国后第一个高峰。
  “十年动乱”,使已经开始发展的农业再次受挫。由于“左”的干扰,在农村大批“资本主义”,社员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甚至集体经济的多种经营和工副业,都受到了限制,挫伤了广大农民和干部的积极性。但由于广大群众和干部对“左”的错误的抵制,才使农业得以保持一定程度的发展。1975年全县粮食总产28 014万斤,比1965年的19 815万斤增长8 199万斤,平均每年增长819万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同时,提出了“主攻养殖业,发展种植业,突破加工业,扩大采集”,宝清县农业开始走上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1980年农业获得了大丰收,总产31 964万斤,首次突破了3亿斤大关,创历史最高记录。
  1983年以来,在全县农村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继承了农业合作化的积极成果,使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社员个人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农业中一个根本性问题。另一方面,实行了从单纯抓粮食生产转向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改革,总结了历史经验,强调了按照规律办事的原则,实行科学种田,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1983年,农业总收入6 317万元,比1978年的3 364万元增长87.8%,集体积累602.3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72.5%。在此基础上又大力发展了乡村企业,开辟了广大农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截止1985年末,全县乡村企业共发展到3 182个,其中包括五大行业(加工、建筑、交通、农业、商服),四个层次(乡镇办、村办、联办、个体办),年总产值达3 895万元。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正确政策,实行了这些改革,宝清县农村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广大农民普遍增加了收入,生活显著改善。1983年,农民人均收入296元,比1978年增加207元,增长2.3倍。1985年农民人均收入403元,比1979年增加314元,增长3.5倍。
  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各项农业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1985年一年完成植树造林35 842亩,累计完成85 966亩。养鱼从无到有,养鱼水面已达l 000亩;防洪标准达到五年一遇,治涝标准达到了三至五年一遇;农机总动力15.34万马力,是1978年的2倍。
  1985年全县副业采购总额为1 699万元,是1966年118万元的14倍,是1968年64万元的26倍多。这年,虽灾害较重,粮食总产仍保持34 607.7万斤,农民年人均收入403元。
  宝清农民在长期的农事活动中成绩很大。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受传统习惯的影响,这里的土地开发和利用一向以扩大耕种面积做为增产粮食的主要手段。因为重产出,轻投入,用养失调,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加上山林分布不合理,森林和草原的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有失平衡,以致水土流失和风、旱、涝等自然灾害增多。解放后几十年来,尽管水利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良种和科学种田面积不断扩大,但是粮食单产仍然在200斤左右徘徊。
  总之宝清的农业,通过7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建国37年以来的实践,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经验和教训提高了人们的认识,特别是在中共十二大确定的战略目标指引下,这里农村正在经历着根本性的转变,它标志着宝清县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