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耕作制度 农业技术
第三节 耕作制度 农业技术
一、耕作制度 宝清县农业传统耕作主要是耲种和扣两种形式。 耲种:先将茬子刨净搂出,然后用畜力耲耙在原垄上耲2至3寸深。5寸宽的小沟,点种、覆土、踩格子。一副马拉耲耙,每天可耲2垧。多用于谷子、高粱等作物。
扣种:多用两犁一垄。即先以铧犁浅破茬,用人踩格子或以木磙压成平矮种床,将种子点在种床上,再以掏墒铧犁照破茬沟深趟,覆土合垄,最后用磙子镇压一次。每副犁杖一天能耕种一垧多。多用于玉米、大豆等作物。
扣种也有一犁挤的耕种法,也叫“挤外犁眼”。
传统小麦播种多用对犁,即一条垄上双苗眼。收割后翻地打垄,休闲半年。
在施肥上,主要是农家肥,以人粪尿、牲畜粪尿及灰土粪为主。
主要的轮作形式是:
玉米——高粱——谷子——大豆;
大豆——高粱——谷子——玉米——小麦;
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
农家品种,一向是大堆选,上风头,家家种田,户户留种。
田间管理多是铲两遍,趟两遍。
本地粮豆耕种是一年一熟制,蔬菜类中可春栽大蒜秋种白菜。
二、农业技术
解放以后重视了农业技术的改良,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改良和引进农业新技术,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口号,农民运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高涨,不断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解放后农业技术的改良可分为几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50年代。此期间以推广马拉农具为重点,改革原来的一扣三耲的耕作制度,实行了浅平翻(深度12~16cm)与糠种扣种相结合的耕作制度,推广了双轮一铧犁和双轮双铧犁。同时,实行麦、豆、米(杂)三圃轮作。
在植物保护方面,为了防治小麦腥散黑穗病,推广了王铜赛力散拌种和恒温水浸种,推广了“六六六”粉拌种防治地下害虫,推广了谷子“宽播密植”的肇源丰产经验。随着马拉农具的推广应用,改小麦垄种为平播,部分大豆也实行平播后起垄。水稻实行机械旱直播,大豆拌根瘤菌等新技术。这个时期农业基本依靠畜力为动力,开始选用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开荒面积迅速扩大,粮食总产逐年增加。
第二阶段:60年代,以48行播种机代替了马拉农具,五铧犁代替了双轮铧犁。实行深平翻、连平翻、平作与垄作相结合的耕作方法。推广普及了小麦平播作大豆平作,谷子三条播;推广了玉米一埯双株,水稻育苗插秧。几种主要作物玉米、小麦、大豆、谷子、高梁等密度有所增加,实行麦、豆、米(杂)和麦、豆轮作。
1960年7月16日,首次用飞机喷撒2.4涕钠盐防治玉米、谷子等阔叶型杂草(面积180亩),这一年还用飞机喷撒农药防治小麦赤霉病(1 500亩),用“六六六”粉颗粒剂防治玉米螟,用乐果防治大豆蚜虫。大豆用微量元素钼肥拌种。
60年代初期开始对化肥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至60年代末期,化肥使用量达到亩施3~4斤左右,主要是氮肥。
第三阶段为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这时期农业机械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机耕作业面积有了很大的发展,机耕作业面积已达50~60%,实行了垄作和平作相结合、垄翻与平翻相结合,浅翻与耙茬相结合的耕作方法,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深翻和深松相结合得到较普遍的推广。小麦全部平播,玉米一埯双株和小株密植;谷子宽幅条播;水稻由条播发展到育苗插秧和旱育稀播,大豆垄上等距穴播;龙江一号机械播种,地膜覆盖蔬菜和西瓜也大面积实行。1985年水稻旱育稀植在宝清县大面积推广近8万亩。同时,大豆推广尖山子乡东红村和龙头乡东龙村的新式改革耲耙,实行垄上双条播,占全县大豆播种面积的80%;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亩施量5.8斤,由单一的使用氮肥转向氮肥磷肥复合使用。1982年后,微量元素肥料也有较大面积的应用。化肥的施用主要是做种肥、高杆作物作追肥。
80年代以来,也有许多新农药应用于植物保护方面。如大豆、玉米用锌磷拌种防治地下害虫,用杀螟杆菌防治荣青虫,溴氰菊酯防治菜害虫,小麦用拌种双和多菌灵防治黑穗病,黄瓜喷克霉灵防治霜霉病,用敌克松进行育苗土壤杀菌和喷撤瓜类防治蔓倒病,推广了水旱田化学除草齐;小麦喷用2.4一DJ脂防阔叶杂草,大豆喷氟乐灵和拿扑净防除杂草,水稻田敌稗、杀草丹、禾大壮、恶草灵防除杂草。
1984年以来,先后建立植物保护防治网点8个,初步形成一个观测防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