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田建设
第四节 农田建设
一、土壤改良
从1949年至1985年,宝清县土壤改良主要对象是白浆土类和黑球土。1976年后曾有计划地在全县用沙子和草炭共改良黑球土10 859亩,白浆土4 520亩。
宝清县农业耕作粗放,一向是广种薄收,注重用开荒扩大耕种面积来提高总产,对农田土壤的改良是最薄弱的环节。
二、肥料建设
1954年开始在全县农村开展“五有三勤”活动。号召村队实现积肥五有,即人有厕所,鸡鸭有架,猪有圈,户有灰仓,牲畜有圈;提倡做到三勤,即勤起、勤垫、勤打扫。1956年大搞堆肥,1958年开始大搞压绿肥。1963年开始以队为单位建立三专(人、车、马)积肥队伍,常年坚持积造农家肥料。1972年全县农村大搞高温造肥。1974年至1978年以草炭拌磷矿粉为原料的腐殖酸肥计25万吨。全县每年积造农家肥50至60万吨,最高达120万吨。
三、抗旱排涝
宝清县十春九旱,抓好春抗旱十分重要。多年来一直采用农业与水利相结合的抗旱排涝办法。50年代抓住了顶浆打垄、抢墒播种;60年代抓顶浆打垄,适时早播,玉米坐水种,小麦压青苗,播后镇压等一系列措施,抗旱保苗。70年代至80年代,除沿用60年代的抗旱排涝措施以外,又有镇压引墒、早播抢墒、原垄种播借墒、深耕保墒、深松贮墒。对低洼积水地除采取水利措施(详见本志第八章)外,采取挖顺水壕和打大垄的方法。坡地为防止水土流失,采取横坡打垄,仅1972年一年就改垄13.8万亩。70年代以后,在学大寨时期全县修梯田O.03万亩,不久都耕为平地。
四、综合治理
多年来宝清县农业综合治理一直是薄弱环节,缺乏全面规划和有计划的治理。几十年来多是跟形势,投入水利建设上的工量很大,一哄而起的小土群水利工程多半中途而停和报废,有些引水渠道和条田是挖而重平。水利设施没有形成科学配套,管理也跟不上,效益很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变了农田建设上的瞎指挥,抓了水利工程的配套的完善管理制度,开始了农田防护林建设。1983年至1985年三年累计完成农田防护林1 395条,面积32 55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2%。
田间道路建设较差,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