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种子

第五节 种子



  种子建设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前,农民传统上对种子是自然选择,自选自用。解放后几十年来,宝清县种子建设经历了如下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5年)农民自选上风头种子。小麦品种有:小青芒、光头等;大豆有四粒黄、铁荚青、西比瓦、大白眉;玉米有白头霜、小粒红等;谷子有大粒黄、刀把齐、白沙粘等;高粱有歪脖张、弥荣、兴国等。
  第二阶段(1956~1977年)贯彻中央提出的“自繁自选、自留自用,国家辅以必要的调剂的‘四自一辅’”的种子工作方针。县开始建立种子站,农村生产队开始建立种子田,引入繁育优良品种。
  1958年,县种子站建立了种子库,这时小麦品种有合作二号、甘肃96、克强、克壮、尼明2075、合春一号;大豆有荆山朴、压破车、满仓金、东农4号、黑龙江41号、猴顶盔;玉米有黄金塔、英粒子、宝清红骨、白头霜;谷子有大粗穗、鸭咀粘、合光一号;高粱有大粒红、黄罗散;水稻有石狩白毛、星火白毛、合江10号、牡丹江1号等。全县良种化程度达50%。到1968年基本形成了队有种子田,社有良种队,县有良种场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同时,开始试验推广玉米双交种,从1969年开始,连续6年派人赴海南岛繁育自交和单交种,这时有玉米中杂11.66065;小麦有克全、克红、克旱6号、克丰1号、克涝3号;大豆有东农4号、合交6号;高粱有克63、大粒红;水稻有合江11、14、19号。全县良种化程度达70%。
  1972年以县单位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发展到社社办站,作到了三级繁育、三级管理、三级贮备。这时小麦品种有克旱6号、克丰1号、克涝3号;大豆有合丰22、23号,586、568;玉米有合玉1l、嫩单3号;谷子有合光6号、合光9号、大粗穗;高粱有克63、合江7号、大粒红;水稻有合江11、19、20、14号,全县良种化程度达到80%以上,开展了室内感官检验,种子发芽率、净、水分开始用仪器检验,对预约良种繁育单位进行田间纯度粒检查工作。
  第三阶段(1978~1985)是种子工作由“四自一辅”到“四化一供”的转变阶段。“四化一供”就是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统一组织供种,加强了县村种子基地建设,调整了公社站、库。1979年县种子站改为种子公司,变成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下设夹信子乡、凉水乡、尖山子乡三个种子中心站。全县有种子库8座3 500平方米,烘干室5座200平方米,精选机8台,晒场3 900平方米,砖瓦结构办公室500平方米。此时期共烘干种子210万斤,机械精选种子400万斤。县种子公司对国营良种场、乡良种场、生产队和农户的良种繁育,实行预约繁殖,按种子种植区域由县统一收购。检验工作也由室内仪器检验转向田间纯度检验,由检验员发给检验证,达到质量检验制度化。
  这时期的小麦品种有克旱6、7、8号、克丰1、2、3号;玉米有合玉11号、嫩军3号、4号;大豆有合丰22、23、25号,红丰2号、3号、587、黑河3号、丰收lO、11号;水稻有北斗、合江11、14、15、19、20、2l号;谷子有合光9号、大粗穗;高粱有大粒红、克63、合江7号。全县良种化程度达到90%以上。
  1982年后,各种作物有些品种相继被淘汰。小麦克旱9号、6号为主栽品种;玉米合玉11号和新玉ll号为主栽品种;合丰25(153)为大豆主栽品种。良种化程度至1985年全县已达95%以上。
  在自繁和引进良种的同时,加强了种子检疫工作,降低了大豆食心虫、灰斑病、小麦星散黑穗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