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苗圃 林场
第五节 苗圃 林场
一、苗圃 县第一个国营苗圃始建于1950年,座落于宝清街东门外东关村路北(二中校址),有砖房5间,土地5公顷。由省林业厅从尚志县调来林业技术员张廷忠负责。1951年开始培育杨树插条,榆树、落叶松播种和换床,面积达2公顷。至1953年春,出落叶松、杨、榆等成苗20万余万株。1953年县首次群众人工栽植的万金山落叶松林,就是使用这个苗圃培育的苗木。
1954年,县苗圃从东门外迁到县城西北,圃地面积40公顷,每年经营苗圃面积100亩以上,供应全县植树造林用苗。
1962年,随着全县植树造林事业的发展,县林业科在全县社队开展了“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运动,全县有65个大队办起了小型苗圃。开办初期,培育杨树插条,榆树播种和落叶松换床。1970年以后,全县186个生产大队陆续都办起了苗圃,设有专业人员从事育苗工作。育苗员经过培训,组织参观和交流经验,80%的大队苗圃可以完成种子催芽、播种、防治病虫害,以及越冬防寒的全部工作过程。
1953年至1969年,宝清县先后建起8个国营林场。每个林场在开建之初都首先着手建设自己的苗圃。保证了植树造林苗木的自给有余。尽管国营林场与社队都大办苗圃,但苗木供应仍然适应不了植树造林事业的发展。因而,宝清县林业局经营的国营苗圃自建圃以来,一直坚持苗木培育生产。一般的年份都坚持阔叶播种与插条百余亩,针叶播种与换床20余亩,每年出成苗220万株左右,供应全县苗木的不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贯彻中央稳定山权和实行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政策,社队群众的造林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乡村自产苗木已经自用有余。
1985年,全县育苗量达万亩,产成苗2 500万株左右。
二、林场
宝清林业局所辖共有8个林场。
l、龙头林场 龙头林场建于1956年,原属牡丹江森林经营局,1952年新建于龙头桥森林抚育站旧址。场地位于东经132°4′~132°16′,北纬45°58′~46°13′。西部与六道林场接壤,北部与龙头乡相邻,东部与头道岗林场,南与宝山林场毗连。山脉为西南东北走向。大部分地形平缓,主要河流有挠力河、柳毛河。该场交通方便,公路纵横交错,有宝清至头道岗林场的客运班车从这里通过。在施业区内有居民点11个,开荒点3个,现有固定职工141名,回场青年173名,人口572人,共有105户,场有拖拉机一台,铁牛55一台,喷灌设备一套。
该场的原生植被是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由于历史原因、滥砍盗伐和火烧等而演替为次生群落,现有的森林主要是建国以来经封山育林而实生的天然次生林,一般林龄都在35年左右。森林构成主要以山杨纯林和山杨混交林要为主,间有少量的三大硬阔以及柞纯林、黑桦纯林。其垂直分布为山脊的上部,阳坡为柞纯林和阔叶混交林,中下腹及阴坡部分主要以山杨混交林椴树和阔混为主,在山下腹的平缓地带主要有山杨纯林和少量的白桦纯林。
建场以来,坚持应造则造,宜改则改的原则,1985年已有人工林面积为1 974.公顷,占总施业面积16 738公顷的11%。新植林干形通直,生长良好。树高13~15米,平均胸径为14~20厘米。
历年生产活动情况:次生林抚育每年可达120公顷左右,出材5 000立方米,年更新造林180~200公顷。
造林树种以落叶松为主。间有少量的红松、樟子松。樟子松虽长势良好,但在幼龄期内,鼠、狍、鹿等为害严重,须严加防范。根据本场情况,实行以抚育为主改造利用相结合的经营方针。在抚育间伐方面采取强度小、频度大,量少次多的经营方式;在造林方面,执行了适地适树,细致整地,良种壮苗,精心栽植,及时抚育的技术措施。
2、头道岗林场 该场座落于完达山北坡,位于东经132°9′~132°24′°北纬45。58′~46°13′,南部与虎林县七虎林林场接壤,东部与东方红林场,西南与宝山林场,西部与龙头林场相邻,北部与朝阳乡农田相接。林场建于1962年,1985年有固定职工181人,回场青年65人,总人口728人,共计149户,经营区内有8个居民点。机械设备有轮式拖拉机一台,小翻斗一台。经营面积为17 900公顷。境内交通较为方便,每天有通往县城的客运汽车往返。
该场原生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也是由于火灾等原因而逐步演替为次生群落的。现在的林分组成是以柞树、椴树、山杨等为主的阔叶混交林,平均林龄64年,林木的垂直分布:阳坡的中上腹多为萌生柞林,中下腹及部分阴坡地区多分布黑桦、椴树为主的阔叶混交林,在少量的阴坡和沟谷多为水曲柳,黄波罗、核桃秋为主的珍贵混叶交林,在山下腹平缓地带以及小量的阴坡分布着山杨等混交林。人工林主要是红松、落叶松、樟子松等珍贵树种。
建场以来的人工更新造林已经可以间伐利用,面积为262公顷,未成林面积为622公顷。该场根据立地条件和森林资源分布情况,采取小面积间伐为主,抚育、改造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规划,合理安排,引进针叶树种,以加快更新步伐,提高林分质量。
3、宝山林场 宝山林场座落在宝清县南部,距县城105华里完达山脉老岗西北坡。东经131°58′~132°17′,北纬45°54′~46°30′。南与宝密林场、虎林县示范林场相接壤,西与八五一一农场相邻,北与六道林场,龙头林场、头道岗林场相连,东与虎林县七虎林林场毗邻。1961年建场,是宝清县林业局最大的林场,总户数227户,人口为l 030人,现有职工262人,下属木材加工厂、葡萄园、妇女生产队、机务队、子弟校、苗圃等7个单位。
该场机械设备有:汽车2台,推土机2台,拖拉机1台,轮式拖拉机1台,集才“50”车4台,手扶拖拉机4台,带锯1台、车床3台。
该场每年立伐可达250公顷,生产木材8 000立方米左右;次生林抚育面积可达100公顷,出材1 500立方米,人工林间伐面积20公顷,出材300立方米,年更新造林可完成5 000亩上下。这里密山至宝清的公路由施业区通过,每天有客运汽班车两次往返。境内有林区公路20公里。
该场原生植被是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而后演替为阔叶次生群落,境内东半部分属于深山成过熟林区,而西半部分属于浅山区为阔混为主的中龄林。建场以来已造人工林2 251公顷,其中以落叶松为主。樟子松次之,红松又次之。
该场采取等带式的采伐保留中幼龄的同时,积极营造针叶树种,实现针阔混交林。中壮林分实行间密留稀,对天然更新比较好的林分,实行封山育林,促其加速生长,缩短培育周期。
4、宝密林场 位于县境南部,完达山脉老岗西北坡。东经131°54′~132°1l′,北纬45°48′~45°56′,南部与密山县青梅山林场和八五一一农场相邻,西部与八五一一农场接壤,北与宝山林场交界,东与虎林县示范林场为界。
1965年建场,1985年有职工109人,待业青年60人,总户数93户,人口401人。下属木材加工厂、家属生产队、机务队、子弟学校、苗圃等6个单位。
该场年采伐量为4 000立方米,人工更新270公顷,营造树种以落叶松为主,红松、樟子松次之。总经营面积为15 040公顷,境内东半部山区多属天然过熟林,西部多为阔叶幼中龄林,平均树龄46年。平均郁闭度为0.69。1967年以来共营造各种人工林1 302公顷,其中尚未郁闭成林的面积542公顷。本着“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原则,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在抚育间伐方面采取强度小、频率大、量小次多的营林方式培育大量优质林分。在更新造林方面,在以造林为主的基础上,实行针叶与针叶、针叶与阔叶的人工混交林。
5、六道林场 六道林场位于宝清县城西南40公里,完达山脉北麓东经13l°50′~132°3′,北纬46°5′~46°8′。东界县属龙头林场、龙头乡。南与宝山林场为邻,西连桦南林业局之岚峰林场,北界双鸭山宝石林场。宝清、七台河公路横贯林区,交通方便。
该场建于1969年,职工115人,待业青年85人,人口497人,下属苗圃、子弟校、家属生产队等单位。有轮式拖拉机1台,油锯4台。
该场总经营面积为13 472公顷,原生植被是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由于历史性火灾和破坏性滥砍盗伐等原因,而变成今天以萌生柞树为主的阔叶混交林。建场后,在荒山荒地采伐迹地上营造了以落叶松为主的人工林面积908公顷。由于土壤瘠薄,山高坡陡,新植林长势较差。因此,对现有的采伐迹地以及疏林地采取引进针叶树种进行人工更新,同时营造樟子松等耐干旱耐瘠薄的优势树种。
6、东方红林场东方红林场于1966年始建于朝阳乡所在地,当时名为杨大房林场。1967年迁至迎面山,更名为“东方红”。地处完达山脉东北坡,东经132°20′~132°31′,北纬45°59′~46。10,,西与头道岗林场为邻,北与朝阳乡和八五二农场相连,东邻迎春林业局之东丰林场,南以宝清、虎林县界为界与虎林县之七虎林林场毗连。1985年有职工172人,回场青年79人,总户数132户,人口580人。总经营面积为17 490公顷。
境内主要以成过熟阔叶混交林和萌柞为主。间有山杨、山混、珍混等软硬阔叶树种;四方顶子树种单一,主要以山阳次生林为主。场内交通不便,职工出入林场完全靠林场的轮式车接送。场内有汽车l台,拖车3台,链轨拖拉机2台,大小带锯各1台。
该场森林资源丰富,是承担县局主伐任务林场,年采伐面积为2 500亩左右,出材8 000立方米。北部多为幼中龄阔叶林,可以进行抚育间伐。年更新造要面积4 000~5 000亩,已经实现更新跟上采伐。造林树种以针叶树种为主,主要栽植红松、樟子松、落叶松等,其中以落叶松生长为最佳,现有人工林总面积为909公顷。
本场以采伐用为主,实行采育结合,加快更新步伐,引进珍贵树种,提高林分质量。
7、梨树林场梨树林场建场于1969年。位于东经132°7′~13l°52′,北纬46°10′~46°28′。南以宝石河为界,西与双鸭山林业局所属之宝石林场接壤,北与胜利林场相连,东至小梨树河。交通较为方便。在施业区内共有居民点5个,开荒点11个,同宝清发电厂、煤矿、梨南、梨中、梨北村为邻。
本场施业区总面积为17 743公顷,1985年有固定职工127台名,回场青年72人,户数103,人口508人。有拖拉机l台,推土机l台,有与林业部联营的林木种子园一处,面积150公顷。
本场植被为阔叶次生林,现有森林主要是建国以来经过封山育林萌生的天然次生林,一般林龄都在30年以上,森林构成主要以萌柞和硬阔为主,间有少量的山杨的白桦纯林,其垂直分布为山的上部阳坡为柞树林和柞桦混交林,中、下腹及阴坡主要以黑桦和阔混为主。人工林面积1 021公顷,其所占比例很少,而且是尚未郁闭的幼林。
多年来,该场在抚育采伐方面采取了强度小、频度小、量少次多的经营方式,培育了大面积的优良木材。年抚育采伐达300公顷左右,出材2 000立方米,更新造要每年达350~400公顷,实现了更新跟上了采伐。
8、胜利林场胜利林场于1963年原建于凉水泉子乡自家店,1969年迁到新场址,改称“胜利林场”。其地处完达山脉东北边缘,位于东经131°35 ′~131°54′,北纬46°20′~46°30′,原属于双鸭山林业局管辖之月牙泡施业区。南部、西部与双鸭山林业局青年林场、南瓮泉林场接壤,北部与七星泡镇所属村屯相连,东与南部与五九七农场、凉水泉子乡、梨树林场相接。交通较为方便。场经营区有了居民点,并与五九七农场煤矿、双鸭山矿务局双阳煤矿、七星泡镇、凉水泉子乡相通。
该场1985年有职工83人,回场青年28人,总户数77,总人口270人。机械设备有解放汽车l台,推土机l台,东方红28轮式拖拉机1台。次生林抚育间采每年达ZOO公顷左右,出材1 000立方米。更新造林年达250~400公顷左右。造林树种以落叶松、樟子松为主,樟子松保存率与长势最好,落叶松次之。
施业区总面积为8 287公顷,已有森林主要是建国以来经过封山育林萌生的天然次生林,一般林龄在35年左右,森林的构成主要以萌柞和阔混为主。建场以来,已完成人工育林1 043公顷,其中已有郁闭成林达到间伐利用的面积113公顷。